【治國理政新實踐·重慶篇】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重慶答卷
藍天白雲下的渝中半島和江北嘴。 陳昱翀 攝
春到人間草木知。
一年前的這個時節,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他強調,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復蘇低迷開出的藥方。新的發展理念就是指揮棒,要堅決貫徹落實。
他希望重慶發揮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作用,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再創輝煌。
在過去一年中,全市上下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重托,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深入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形成了一種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的氛圍,不斷推動區域發展特色化、資源配置最優化、整體效能最大化,全市一體化科學發展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路徑選擇
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是中央決策部署在重慶的集中體現,是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路徑選擇
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為一體,處於“兩欠”階段,區域間、城鄉間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發展現狀和發展潛力等差異很大,面臨加快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雙重任務。
2016年5月,重慶市委、市政府出臺《關於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將8.2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分為五大功能區域,並明確了不同區域的不同任務:
都市功能核心區,要建設高端要素集聚、輻射作用強大的國際化大都市風貌展示區;都市功能拓展區,要建設高端産業集聚、創新開放領先的國家中心城市核心載體;城市發展新區,要建設全市重要的新增産業和人口集聚區;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要建設沿江綠色發展示範區;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要建設武陵山綠色發展示範區。
《實施意見》明確了功能區域與所在區縣的功能定位和首要任務,並從考核、産業、財政、環保、社會民生等多個方面配套政策細化措施;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著眼于促進全市一體化科學發展,強調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構建産業新體系,強調各功能區域特色發展、差異發展、協調發展、聯動發展;通過不斷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推動區域結構、城鄉結構、産業結構、人口佈局的優化調整。
“這是重慶最重大、最基礎、最重要的結構性改革。”重慶市政府副秘書長張智奎認為,“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是中央決策部署在重慶的集中體現,是‘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在重慶的載體和平臺,是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路徑選擇,是重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生動實踐,與中央要求完全吻合。”
動力轉換
堅持新的發展路徑,在“三駕馬車”協同發力的同時,強化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形成“混合動力”
路徑選好了,怎麼走?
重慶的回答是:走對路,紮實幹!在五大發展理念的指引下,重慶創新發展方式:在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協同發力的同時,強化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形成“混合動力”。
一項又一項工作紮實推進。
通過實施分類扶持的財政政策,促進各功能區域差異化發展。對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實施“多予不取”,加大均衡性財力轉移支付力度,確保其人均財力增幅高於全市平均水準,為兩大區域基本公共服務提升和脫貧攻堅提供了有力的財力支撐;對城市發展新區“少取多予”,工業園區市級稅收增量全額用於園區發展,有力地支持其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
通過實施戶籍制度改革,建立“人、錢、地”掛鉤機制,重慶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7.2%。去年一年,我市新增城鎮人口16.9萬人,累計轉戶436.6萬人、112.5萬戶。近兩年新增轉戶居民中,70%以上落戶在都市功能拓展區和城市發展新區。
通過實施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僅2016年就設立了總規模上千億元的股權投資基金,簽約3批60多個重點項目,累計金額達150億美元。
動力的轉變,要靠考核激勵機制、政績觀的轉變來支持。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將區縣考核項目由271項精簡整合為27項,按功能區域劃分考核組別,突出首要任務,差異化設置考核指標體系和權重,改變了以往片面強調GDP的思想。
“五大發展理念已經在區縣同志心中紮根。過去一個項目來了,大家都不顧條件去爭的情況如今已不多見。”重慶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説,各區縣更加注重根據區域定位來確定發展結構、發展品質和發展特色。
加快推進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我市區域差距和城鄉差距不斷縮小;加快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機制,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統籌、協調發展趨勢彰顯。到2016年底,全市行政村農村公路通暢率已達100%。“以前全市只有16家三甲醫院,並且大部分都在主城區。到去年底,全市三甲醫院已增加到30家,新增的三甲醫院全部分佈在區縣。”重慶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説。
産業結構更優化,質效大幅提升。三次産業結構由2013年的8:50.5:41.5,變為2015年底的7.3:45:47.7。
區域變化
落實新理念,拓展新路徑,五大功能區域實現特色發展、差異發展、協調發展、聯動發展,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行大道,則利天下。過去一年,重慶人低調務實、少説多幹、敢於擔當、積極作為,以實際行動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2016年1-9月,全市GDP達12505億元,同比增長10.7%。全市40%規模以上的商業服務業企業集中在都市功能核心區;城市發展新區工業主戰場地位凸顯,完成規模工業總産值7156億元,同比增長13.3%,增長貢獻率達54.6%……重慶形成了各區域特色發展、差異發展、協調發展、聯動發展的可喜局面。一個不斷砥礪奮進的重慶呈現在世人面前——
2016年9月23日,武隆仙女山機場正式開工。深入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以來,地處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的武隆堅持“面上保護,點上開發”,探索靠山水“吃飯”的路子:成功創建仙女山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旅遊接待人次年均增幅保持在10%以上;生態工業加快發展,三次産業結構比優化為14.2:40.1:45.7。仙女山機場的開工建設,將進一步提升其旅遊發展能級,加速其建設國際旅遊目的地步伐,助力其“綠色崛起”。
2016年底,在“中國幸福城市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上,位於城市發展新區的璧山區獲得了唯一一個“中國生態宜居城市”的榮譽。
要綠色,不是不要發展,而是為了更好發展!
“我們放棄100億的工業産值,卻換來了産值1000億的低污染、低能耗綠色産業鏈。”璧山區委書記吳道藩説。
2016年12月17日,川崎(重慶)機器人研發生産基地在兩江新區正式投産。過去一年間,全球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中的德國庫卡、日本發那科、瑞士ABB先後落戶兩江新區,目前,在此集聚的國內外機器人企業已近30家。
這是兩江新區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創新發展、開放發展,力爭上游、高位求進的一個縮影。預計2016年,兩江新區直管區地區生産總值可實現增長14.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左右……
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五大功能區域特色發展、差異發展、協調發展、聯動發展,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暢想未來
一個空間佈局更優化、資源配置更高效、發展動能更強勁、發展特色更彰顯、生態環境更優美的重慶將行得更穩,走得更遠
牢記囑託,繼續奮進!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深入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不遠的將來,重慶必定更加精彩——
空間佈局更加優化。到2020年,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一體化發展取得顯著進展,成為國家中心城市的功能載體、富有美麗山水特色的大都市區;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面上保護、點上開發”深入有序推進,生態經濟後發優勢逐步顯現。
資源配置更加高效。到2020年,基本構建形成人口有序轉移、基礎設施共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生態環保聯護聯治的區域融合發展新格局。
發展動能更加強勁。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關鍵領域將取得重大突破,各功能區域發展動力顯著增強。全市全域開放深入推進,內陸開放高地取得新成效,開放型經濟發展新空間進一步拓展。
發展特色更加彰顯。到2020年,都市功能核心區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到95%左右;都市功能拓展區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佔全市比重達到65%以上;城市發展新區工業增加值佔全市比重達到45%以上;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成為綠色發展示範區。
生態環境更加優美。到2020年,長江幹流水質總體穩定在Ⅲ類;都市功能核心區和拓展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穩定在80%以上;城市發展新區環境品質穩步改善;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森林覆蓋率穩步提高至50%和52%,基本建成碧水青山、綠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諧宜居的生態文明城市。
制度體系更加完備。産業、財政、考核等方面配套政策體系更加精準。區域協作機制不斷健全。跟蹤監測、督查督辦等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
埋頭苦幹,揚鞭奮蹄!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是做好重慶各方面工作的總遵循,按照“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深入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重慶將行得更穩、走得更遠,再創輝煌!
重慶日報記者 周季鋼 廖雪梅 實習生 鄧友妍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