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人民日報:驅散霧霾,天不幫忙人就要更努力

2017-01-07 10:07:01|來源:人民日報|編輯:何雨陽

  原標題:人民日報:驅散霧霾,天不幫忙人就要更努力

  在驅散霧霾中,人的努力是能起到很大作用的。沒有與霧霾“死磕到底”的精神,很難讓藍天白雲常駐。

  

  高速公路封閉、地鐵低速運行、航班延誤取消……近日,京津冀地區再次遭遇“霧霾圍城”。受不利天氣形勢影響,全國也有超過60%的被監測城市出現空氣污染。持續的“跨年”霧霾,給人們的生産生活造成諸多不利影響,成為近日輿論熱議的話題。

  客觀地説,自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發佈後,各級政府不斷加大空氣治理力度,全國PM2.5平均濃度也在逐年降低。但冬季霧霾頻發,還是讓人感到有些落差。據專家分析,主因還是污染排放大,不利氣象條件也是重要的配合因素。無論是逃離“十面霾伏”,還是編段子、發照片調侃霧霾,公眾對當前空氣品質的焦慮和不滿,也説明治霾工作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人努力,天幫忙”,曾讓北京迎來“APEC藍”。在天不幫忙時,人就要更加努力。近日,西部城市甘肅蘭州的治霾經驗,引來關注。2011年,筆者剛到蘭州時,這裡還是“十大污染城市”。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堅決實施關停、搬遷、改造、管控;城市供暖進行“煤改氣”全面改造,全市推廣“無煙煤”,機動車平日實施尾號限行,冬至前後及大氣污染紅色預警時實行單雙號限行……在蘭州當記者這幾年,筆者見證了蘭州與霧霾的鬥爭過程。2015年底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上,蘭州因為治污得力獲得“今日變革進步獎”。2016年我離開時,蘭州已穩定退出“十大污染城市”序列,每年空氣優良天數接近300天。

  雖然“蘭州藍”還只是“淺藍”,要繼續藍下去仍然任重道遠,但回顧其治霾史,也説明一個問題:在驅散霧霾中,人的努力是能起到很大作用的。沒有與霧霾“死磕到底”的精神,很難讓藍天白雲常駐。不過,事非親歷不知難。優良的環境、潔凈的空氣是“剛需”,經濟發展、民生保障也是“剛需”,兩者能否得兼、如何得兼?由此不難理解,被當地居民稱道的“蘭州藍”背後,為什麼還會有鮮為人知的“蘭州難”。

  很多問題,在不少地方看來,似乎難有兩全之策。比如,污染企業停工,工人飯碗誰來保障?GDP下降,靠什麼帶動發展?緊隨重拳治污而來的基礎建設減速、就業崗位減少,讓産業轉型升級成為不得不面對的迫切任務;暖氣夠不夠熱,私家車能不能限,也都必然會引發廣泛爭議……不可否認,這些由治霾衍生而來的問題,的確是我們無法回避的糾結與膠著。但一個基本的共識是,治霾這一關我們早晚得過,而且是必須打贏的攻堅戰。

  治理霧霾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複雜系統工程,不能只看到眼前、只會算小賬。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對於生態保護,“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除了在末端治理上使勁,減少污染還需在能源結構、産業結構調整,科學技術迭代更新上下更大功夫。這絕非一朝一夕的努力可以達成,而是需要年年歲歲的持續發力。只有將霧霾問題,放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大邏輯中考量,放在人民健康權、發展權的大方向中理解,才有可能找到破解這道“綜合題”的線索。

  風雨多經人不老,關山初度路猶長。誠然,每個城市的地理情況、氣候條件、經濟結構均不相同,霧霾的治理路徑也不可能照搬同一模式,但真抓實幹、敢於啃硬骨頭的執著勁兒,卻是趕走霧霾的必備“法寶”。不讓“霧霾圍城”愈演愈烈,我們期待看到更多落地有聲的真招實策。

  

標簽:霧霾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