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品質改善"負重前行"——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回應重污染天氣熱點話題
這是霧霾籠罩的北京東三環地區的樓群(1月3日攝)。 1月3日,北京持續重度霧霾天氣。 新華社記者李欣攝
新華社北京1月6日電 環境品質改善“負重前行”——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回應重污染天氣熱點話題
新華社記者高敬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重污染天氣已持續數日。環境保護部6日晚間舉行新聞發佈會,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回應了重污染天氣相關熱點話題。
直視問題:全年好轉但冬季改善有限
環保部和一些地方環保部門近期發佈了2016年的空氣品質數據,結果顯示多數地區空氣品質有所改善。以京津冀為例,2016年全年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7.8%,與2013年相比下降三成左右。但入冬以來,全國多個地區已發生多次大面積、長時間重污染天氣。
監測數據和人們的感覺相差甚遠,不免讓一些人産生疑問:污染治理的措施管不管用?
“我們環境品質改善速度並不慢。説明我們大氣治理的方向是正確的、措施是管用的。”陳吉寧説,“但現在的問題是冬季空氣污染改善的幅度非常小甚至沒有什麼改善。”
他表示,我國的環境品質改善是在“負重前行”。所謂“重”,就是要在高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前提下改善,加快減少污染物排放量。但排放量後面是“偏重的産業結構、能源結構、非綠色的生活方式”。
據他介紹,京津冀及周邊6省市國土面積只佔7.2%,卻消耗了全國33%的煤炭,單位國土面積排放強度約是全國平均水準的4倍。
此外,京津冀及周邊還有大量排放揮發性有機物、氮氧化物的化工産業。燃煤機組佔全國27%,機動車保有量佔全國28%,特別是重型車保有量接近30%。
“這麼重的負擔,高污染高能耗産業大量聚集、燃煤燃油集中排放、快速增長的機動車,是地區大量排放的原因,也是改善的難點。”他指出,大氣治理必然是一個較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2013年以來,冬季氣象條件總體不利。這個冬天延續厄爾尼諾氣候異常的影響,尤其是北方地區冷空氣不活躍,強度弱,風速小,溫度明顯偏高。這種氣象條件一方面非常不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另一方面有助於PM2.5二次生成,加劇污染嚴重程度。
“我們不能因為一兩次重污染天氣就失去信心,既要打好攻堅戰也要打好持久戰。”陳吉寧説。
多管齊下:6方面強化冬季污染治理
陳吉寧説,冬季之前措施都是管用的,但現在看來,到冬季之後治理措施還不夠。環保部最近正在研究提出更有效的措施,更有針對性解決好這段時間的冬季污染問題。
“京津冀的問題從長線看,還是産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問題,必須進行較大調整。”他説,“還要解決冬季供暖帶來的污染問題,控制冬季新增污染物排放。”
陳吉寧指出,北方供暖有三個問題:一是熱電聯産集中供熱率較低;二是燃煤鍋爐環保設施跟不上、裝備水準低,單位排放是大電廠的十幾倍,如果安裝高效的脫硫脫硝設施,許多企業無力承受;三是農村散煤問題,京津冀散煤佔全國總量20%,一噸散煤是電廠排放的10倍以上。
他表示,冬季污染治理涉及多部門合作,將從6各方面強化冬季大氣污染治理:
——全面加大燃煤鍋爐取締力度,改用熱電聯産集中供熱、燃氣供暖、電供暖等方式淘汰分散小鍋爐,20萬人口以上縣城都要實現熱電聯産,今年底淘汰京津冀10蒸噸以下燃煤小鍋爐;
——積極推進城中村、城鄉結合部、農村地區散煤治理,今年10月底前,京津冀地區榮烏高速以北、京昆高速以東近1萬平方公里區域的“禁煤區”不能再燒散煤;
——加強工業企業冬季錯峰生産力度,通過工業企業採暖期減少生産,抵消供暖等新增污染排放量,尤其是京津冀傳輸通道城市企業的錯峰生産力度還要加大;
——提高行業排放標準,加強排污許可管理,嚴格依法對違規排污企業實施停産整治;
——依託科技手段和網格化監管,加大排查、整治“小散亂污”企業力度;
——強化對高排放車輛的監管,嚴格管控重型柴油車及高頻使用的計程車污染物排放,加快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
此外,陳吉寧指出,機動車污染在大中城市中表現明顯。要建立環保達標監查,建立環境保護召回制度等方式,管住新增機動車排放;通過提高在線監測能力等方式,降低在用車輛排放;同時推動油品升級,提高鐵路運輸比例等方式控制機動車污染排放。
不靠蠻幹:提高環境治理科學系統性
此次重污染過程已經不僅僅局限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東北、陜西、四川甚至廣東的部分城市也達到重度及以上污染,尤其是西安、渭南等地方污染問題突出。廣東從2000年左右開始治理工作,空氣品質改善明顯,已經連續兩年達標。但今年極端氣候影響下,有些城市也出現重污染天氣。
“總體上全國是在改進,但個別地區環境污染程度不降反升。我們正在評估,分析到底主要是極端氣候天氣的影響,還是治理不力造成的。”陳吉寧表示。
“這個冬天霧霾是全球性的,印度、伊朗、韓國、英國、法國等地這段時間也出現持續污染。”他介紹,全球性氣候不正常,冷空氣去了北美,暖空氣留在亞歐大陸。廣東部分城市污染天氣也跟極端氣候有關。
但陳吉寧也指出,對每一個污染不降反升的城市都要採取措施,通過約談等方式落實地方政府責任。
去年12月以來的兩次重污染過程中,一些城市出現長時間“爆表”。這些城市的應急預案是否科學到位,該如何加強?
他説,重污染天氣預警要依法啟動,這些地區確實要加大重污染天氣的應急力度。啟動什麼級別預警由地方政府來決定,環保部會按照啟動級別對各地進行督查。
他介紹,督查發現地方應急預案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是針對性不強,地方採取的措施不見得非常有效,有的甚至有“一刀切”問題,科技支撐能力也不夠;二是預案的落實不實,環保部要加強督查,一旦發現要“頂格處置”,長時間“爆表”的地區還需要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目前,環保部正在對“2+18”(即北京、天津、河北及周邊省份的18個城市)城市的重污染應急預案進行評估,以進一步提高預案的針對性。
應對重污染天氣過程中,有些地方採取的一些措施引起社會爭議。對此,陳吉寧表示:“環保治理從來都不是靠蠻幹解決的,必須科學有序,社會代價才會小,才能夠知道措施有效性如何。”
他説,環境污染治理要科學化、系統化、法治化、精細化、信息化。環境治理需要多種措施配合,需要地區聯防聯控。同時還要依法行事,不能任性。從管理要環境品質,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
“有的地方由於能力問題等原因,採取了一些和民生相衝突的極端措施。我們希望這些地區能把功夫用在平時,更有序地更好地解決我們面臨的污染問題。”他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