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揭曉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等獎項 成果彰顯科技實力

2017-01-09 16:54:04|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范琪妍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柳青):2016年中國國家科學技術獎9日在北京揭曉。其中在超導研究領域做出貢獻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忠賢,以及發現青蒿素的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屠呦呦,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79個項目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這些獎勵成果集中體現了當前中國的科技實力。

  9日揭曉的2016年國家科學技術獎中,有42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66項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171項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受獎勵的項目既有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重大項目,也有致力於改善民生的科技創新。從獲獎成果,特別是最高等級獎項的總體水準看,中國在主要科技領域和方向上已經佔有一席之地,正在從“跟跑者”、“並行者”向“領跑者”轉變。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此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這一項目第一完成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陳和生院士表示,改造工程實現了多項技術突破,大大提升了正負電子對撞機的性能:“因為我們是改造,比建設的難度更大,因為是利用已有的隧道,周長只有240米,而國際上成功的雙環對撞機周長都是2公里以上,這樣我們就要在很短的距離裏頭,讓兩束接近光速運動的粒子合併起來對撞,又很快地分開,要在正負14米的範圍內做到,國外都是在正負40米的範圍內做到。我們克服了很多困難,達到了設計的指標,使得它的性能提高了100倍,是國際競爭對手的14倍。”

  陳和生介紹説,改造後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自2008年開始運行以來,陸續發表了“四夸克物質”等一批重要成果,提升了相關工業領域的技術水準。

  在基礎科學領域之外,本屆國家科學技術獎還特別關注了服務區域生態發展的科技創新。由西北青海省推薦的“三江源區草地生態恢復”項目,此次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這一項目第一完成人,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趙新全研究員表示,這一項目創建了兼顧生態保護和生産發展的管理新範式,研究成果有效支撐了三江源地區的生態保護與建設,開創了科學研究與工程實踐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體系,為今後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提供了技術模式儲備。“圍繞區域草地可持續生産的戰略需求,創建了青藏高原高寒地區‘三區功能耦合理論’,也就是把傳統放牧區,農牧交錯區還有傳統農業區的優勢結合起來,起到1加1大於2的作用。研發並推廣了‘天然草地用半留半的合理放牧利用模式’,也就是説在夏季,草地地上的生物量用掉一半就比較合理。像這樣一些技術模式非常容易推廣,也非常容易操作。”

  聚焦社會和民生關切的科技創新也是此次獲獎項目的顯著特點。今年獲獎的3個創新團隊都是圍繞國家亟需、群眾期盼的民生領域,在能源清潔、小麥育種、消化係腫瘤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創新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浙江大學能源清潔利用創新團隊,歷經27年,在煤炭高效清潔利用、廢棄物及生物質低碳能源、能源轉化過程污染物控制等領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能源清潔利用創新團隊負責人,浙江大學可持續能源研究院院長倪明江表示,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目前大多數地區都將可燃廢棄物焚燒發電作為生活垃圾和工農業廢棄物的首選處置方法。浙江大學清潔能源利用創新團隊解決了大型電站污染物脫除的一系列理論和技術難題,為中國實現大氣污染物超低排放提供了全套解決方案:“我國的生活垃圾和工業污染物等組分複雜,品質差的特點,實現了各類廢棄物高效燃燒和遠優於歐盟標準的二噁英排放。技術應用在全國40多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和110多座污泥焚燒工程,並輸出韓國,這兩類廠在國內市場佔有率分別達到30%和70%,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國家依賴技術進口的局面。”

  據了解,來自德國、美國、法國的5名外籍科學家和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獲得了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這些獲獎的外國科學家和國際組織在環境污染、能源危機、氣候變化、糧食安全等全球關注的領域與中國科學家展開了密切協作,為促進國際科技合作應對全球風險與挑戰作出了積極貢獻。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