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讓有貢獻的科學家名利雙收

2017-01-10 07:32:09|來源:北京青年報|編輯:王瑞芳

  9日上午,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趙忠賢院士和中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研究員,分別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獎設有5個獎項,最引人注目的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獲獎者不超過2名,能摘取這項桂冠者稱得上是“萬里挑一”。獎金金額每人500萬元人民幣,由國家主席親自頒發。(相關報道見北京青年報A3版)

  趙忠賢和屠呦呦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並不讓業界訝異。屠呦呦發現青蒿素,被國際同行譽為“20世紀下半葉最偉大的醫學創舉”,2015年已榮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摘取國家最高科技獎實屬水到渠成。超導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發現之一”,作為我國高溫超導研究的一名奠基者(同時也是國際超導領域的耀眼明星),趙忠賢曾憑超導領域的研究,于1989年和2013年兩次站上國家自然科學獎的最高領獎臺,此次榮獲國家最高科技獎也是實至名歸。

  兩位先生獲獎有諸多共性,比如他們都對人類科技進步做出突出貢獻,都具有家國情懷,也都淡泊名利——趙忠賢接受採訪時坦言:“我做研究從來沒想過拿獎,從來沒有”。更難能可貴的是,兩人雖然年事已高,但仍懷青雲之志,堅守在科研前沿,比如屠呦呦近年來一直關注青蒿素“老藥新用”的問題——研究新的適應症。

  眾所週知,國家最高科技獎授予兩類科技工作者,一是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的;二是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産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自設置以來,包括趙忠賢、屠呦呦在內,共有27位科學家獲此殊榮。其中2004年度、2015年度空缺,足以説明最高科技獎寧缺毋濫。屠呦呦作為獲獎者中的唯一女科學家,且不具備兩院院士身份,今次獲獎更為坊間津津樂道。這種“突破”,恰可説明評價不看出身,不論性別,惟論水準。

  對於獲獎者來説,能夠中此大獎當然是個人至高榮耀,意味著國家級的最高肯定。而對於我們國家來説,無論設置國家最高科技獎還是將獎頒發給那些最傑出的科學家,都寄寓了最深沉的期待,即尊重科學、尊重科學家,並以此不斷推動科技進步。科技是國之利器,是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的核心要素。當今之世,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佔領先機、贏得優勢。故此,要建設科技強國,就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其中,就必須優待科學家,鼓勵科技創新。

  習總書記對廣大科技工作者提出期待,“要敢於擔當、勇於超越、找準方向、扭住不放,牢固樹立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於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勇於創造引領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無論趙忠賢還是屠呦呦,他們都在各自領域敢為天下先,創造了引領世界潮流的成果,也收穫了與之匹配的褒獎。當趙忠賢、屠呦呦等科學家被舉國稱頌,受到應有敬重,勢必激勵更多的科學家敢於擔當、勇於超越。

  當前科學家迎來了堪稱空前優厚的制度環境,比如中央提出,要讓領銜科技專家有職有權,有更大的技術路線決策權、更大的經費支配權、更大的資源調動權,防止瞎指揮、亂指揮。不要以出成果的名義干涉科學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約束科學家的研究活動。一方面要掃除體制機制束縛和觀念障礙,另一方面則通過制度設計,最大限度地激發科技第一生産力、創新第一動力的巨大潛能,比如2015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時隔半年多,中辦、國辦印發《關於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

  “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不能停留在口頭上、文件中,更不能口惠而實不至!講了就必須要做到,而且一定要‘面子’和‘裏子’一起做!真正讓有貢獻的科技人員名利雙收!”李克強總理曾如是表示。今天,面對科技革命一浪趕一浪的世界潮流,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視科技創新。“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在制度變革的推動下,勢必涌現出更多的趙忠賢、屠呦呦,他們為科技時代代言,也為國家進步添彩。(王石川)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