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北京沒降溫霧霾為何消失?專家:當時風在高空

2017-01-12 17:08:44|來源:澎湃新聞網|編輯:趙妍

  去年12月22日和今年1月2日,北京在沒有風、沒降溫情況下,霧霾突然不見了。個中緣由,專家從三維角度解釋説。

  等風來,是霧霾時人們的焦灼期盼。然而不同於1月8日霧霾結束時的大風,在2016年12月22日和2017年1月2日,北京居民普遍感到疑惑:沒有風、沒降溫,霧霾就這麼不見了?那麼,是否可以從霧霾“就地消失”事件中汲取靈感,開發出有效的治霾手段?相關推測在朋友圈得到大量轉發。

  就此,科學網博主、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蔣大和發表博文提出質疑:霧霾消散過程應當放在三維空間來解釋,這次是複雜的鋒面過程發揮了作用。

  而記者走訪環境、氣象專家,也得到了“霧霾並不會 就地消失 ”的答案,只是在空氣流動的三維動態中,發生了為地面人體不易察覺的濃度變化。

  霧霾就這麼不見了?

  沒有強烈的風,陽光明媚溫暖,霾去哪了?

  自然之友會員金輝就2016年12月22日的霧霾“消失”事件發表文章,獲得較高閱讀量和轉載率。

  他提出:“據數據觀察,北京14個站點中很多站點的霧霾指數一兩個小時便下降了400點之多,而且沒有發現污染物的擴散轉移,沒有強烈的大風刮過的痕跡,霧霾都去哪兒了?”

  通過比對、分析北京市多個監測站點的具體實時指數,金輝認為,對於從去年12月16日持續至22日淩晨、超過120小時的這次嚴重霧霾,“在其最終結束的階段,不論是看各個站點,還是看北京市全境,大氣中的懸浮污染顆粒基本上沒有,或者説完全沒有出現向外界的擴散、轉移、傳輸和稀釋、蔓延的現象”。

  那麼究竟是霧霾“就地消失”,還是有什麼氣象現象為我們所忽略,或者是有其他原因?

  冷空氣吹霾是鋒面過程

  帶著滿腹疑惑,《中國科學報》記者聯繫了蔣大和。他回應説:“相關區域污染指數一定要經歷幾小時連續的增大再減小的過程嗎?這是一種平面推進的思想,是將所討論的現象放在二維空間去解釋了。”

  蔣大和觀察發現,去年12月16日以後,京津冀霧霾污染的氣象原因是暖濕氣流佔上風,且持續多日。直至12月22日淩晨,才有一股較強冷空氣從西北偏北方向,向東南偏南方向進入北京。

  “這是兩個不同性質的氣團相遇:一個濕暖並污染,另一個幹冷並潔凈。”冷氣團推動暖氣團南下的介面附近存在鋒面過程,不同氣團會基本保持其特性,只在介面附近有摻混。

  鋒面過程的溫度、濕度、壓力、風力分佈都十分複雜,具體情況與兩側氣團的強度、風速風向以及地形相關,混合層將被破壞,並産生垂直運動,還可能有降水相伴,容易想見是一個三維動態。而“污染物在上空容易被吹散,地面監測結果不能説明全部問題”。蔣大和進一步解釋説,“北京市去年12月22日的冷空氣南下看來屬於冬季較弱的冷鋒過程。”

  同時,儘管2016年12月22日霾在北京市的傳輸、擴散和累積現象不明顯,但蔣大和認為,通過查閱全國霾分佈圖,京津冀霧霾實際上有向南輸送的現象。

  可是,既然是冷風吹走了霧霾,為什麼沒有降溫的體感?“冷氣團太弱了。”蔣大和回答記者説,“這也是霧霾去也匆匆回也匆匆的原因。”

  水準風力大,污染物向高層擴散

  氣象專家同樣從三維角度解釋了霧霾的“消失”。

  以1月2日的霧霾“消失”為例,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副主任張恒德表示,2日淩晨起,儘管地面風速很低,人體感受不明顯,但通過風廓線儀觀測,在距地面200~3000米高度,偏北風風力非常明顯,並且北風比地面風來得要早。

  空氣中污染物成垂直分佈,當水準風力較大時,污染物也會垂直擴散。“冷空氣抵達北京上空時,霧霾厚度已達到八九百米,碰巧地面風很小,200米高度往上的偏北風卻非常明顯,因此消減效應明顯。”張恒德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但是與去年12月22日的過程不同,因1月2日冷氣團弱,“2日中午整個空氣層都又變成南風,霾很快又回來了”。

  正如金輝曾提到的:“嚴重霧霾,歷來都是這樣的原因:污染物排放量大是根本原因,不利於擴散的氣象條件是直接原因。”誠然,霧霾消散,依然需要等待氣象條件變化。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劉洪利1月7日在答記者問時表示,除非人為干預,例如關停工廠等,污染排放水準一般沒有大的起伏。而氣象條件驅動著霧霾變化,污染水準高、氣象條件差就形成了霧霾事件。如果下雨或颳風,能夠清除霧霾。“在相同排放條件下,氣象因素的作用超過了70%”。

  (原標題:北京沒降溫,霧霾怎麼就不見了?專家解釋:因為當時風在高空)

標簽:霧霾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