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辦:建立巨災保險制度 完善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救災
中新網1月13日電 據中國政府網消息,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16—2020年)》。《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我國年均因災直接經濟損失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控制在1.3%以內,年均每百萬人口因災死亡率控制在1.3以內;確保自然災害發生12小時之內受災人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發揮市場和社會力量在防災減災救災中的作用,加快建立巨災保險制度,完善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救災政策。
《規劃》介紹,“十二五”時期,我國各類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相繼發生了長江中下游嚴重夏伏旱、京津冀特大洪澇、四川蘆山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災害。抗災救災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與“十五”和“十一五”時期歷年平均值相比,“十二五”時期因災死亡失蹤人口較大幅度下降,緊急轉移安置人口、倒塌房屋數量、農作物受災面積、直接經濟損失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分別減少22.6%、75.6%、38.8%、13.2%。
“十二五”時期,防災減災救災基礎更加鞏固,綜合防範能力明顯提升。制定、修訂了一批自然災害法律法規和應急預案,防災減災救災隊伍建設、救災物資儲備和災害監測預警站網建設得到加強,高分衛星、北斗導航和無人機等高新技術裝備廣泛應用,重大水利工程、氣象水文基礎設施、地質災害隱患整治、應急避難場所、農村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設大力推進,設防水準大幅提升。應急救援體系更加完善,自然災害處置有力有序有效。大力加強應急救援專業隊伍和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及時啟動災害應急響應,妥善應對了多次重大自然災害。
《規劃》指出,“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關鍵時期,面臨諸多新形勢、新任務與新挑戰。
一是災情形勢複雜多變。受全球氣候變化等自然和經濟社會因素耦合影響,“十三五”時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其次生衍生災害呈增加趨勢,破壞性地震仍處於頻發多發時期,自然災害的突發性、異常性和複雜性有所增加。
二是防災減災救災基礎依然薄弱。重救災輕減災思想還比較普遍,一些地方城市高風險、農村不設防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基層抵禦災害的能力仍顯薄弱,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因災致貧、返貧等問題尤為突出。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與經濟社會發展仍不完全適應,應對自然災害的綜合性立法和相關領域立法滯後,能力建設存在短板,社會力量和市場機製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宣傳教育不夠深入。
三是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期實現“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總體目標,健全公共安全體系,都要求加快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
四是國際防災減災救災合作任務不斷加重。國際社會普遍認識到防災減災救災是全人類的共同任務,更加關注防災減災救災與經濟社會發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消除貧困的關係,更加重視加強多災種綜合風險防範能力建設。同時,國際社會更加期待我國在防災減災救災領域發揮更大作用。
《規劃》明確了“十三五”期間國家綜合防災減災工作的規劃目標: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法律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納入各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年均因災直接經濟損失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控制在1.3%以內,年均每百萬人口因災死亡率控制在1.3以內;建立並完善多災種綜合監測預報預警信息發佈平臺,信息發佈的準確性、時效性和社會公眾覆蓋率顯著提高;提高重要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的災害設防水準,特別要有效降低學校、醫院等設施因災造成的損毀程度。
《規劃》還要求,“十三五”期間建成中央、省、市、縣、鄉五級救災物資儲備體系,確保自然災害發生12小時之內受災人員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完善自然災害救助政策,達到與全面小康社會相適應的自然災害救助水準;增創5000個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開展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縣(市、區)創建試點工作。全國每個城鄉社區確保有1名災害信息員;防災減災知識社會公眾普及率顯著提高,實現在校學生全面普及。防災減災科技和教育水準明顯提升;擴大防災減災救災對外合作與援助,建立包容性、建設性的合作模式。
《規劃》明確了“十三五”期間國家綜合防災減災工作的主要任務。一是完善防災減災救災法律制度,加快形成預案法規和技術標準體系。二是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明確中央與地方應對自然災害的事權劃分,強化地方黨委、政府的主體責任。三是加強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與風險防範能力建設,提高災害預警信息發佈的準確性、時效性,開展災害風險與減災能力調查。四是加強災害應急處置與恢復重建能力建設,穩步提升受災人員生活保障水準,把災區建設得更安全、更美好。
五是加強工程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提高城市建築和基礎設施的抗災能力,提升農村住房的設防水準和抗災能力。六是加強防災減災救災科技支撐能力建設,加強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發,推進新技術應用,促進防災減災救災産業發展。七是加強區域和城鄉基層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協調開展區域能力建設的試點示範工作,加強應急避難場所以及社區和家庭減災能力建設。八是發揮市場和社會力量在防災減災救災中的作用,加快建立巨災保險制度,完善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救災政策。九是加強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提升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技能。十是推進防災減災救災國際合作與交流,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2015-2030年仙臺減輕災害風險框架》。
(原標題:國辦:建立巨災保險制度 完善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救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