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鳳鳴朝陽——迎丁酉雞年館藏文物展”
清朝各種陶雞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劉思恩):在丁酉雞年的新春即將到來之際,中國國家博物館從豐富的館藏中,精選出118件有關雞題材的作品集萃而成“鳳鳴朝陽——迎丁酉雞年館藏文物展”,于1月17日開展。
展覽分為“雄雞報曉”、“金雞祈福”和“酉雞新語”三個部分,涵蓋了繪畫、陶瓷、玉器、青銅器和民間工藝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展現了中國不同時代的藝術特點與魅力。
本次展覽呈現的展品,既有雞形生肖俑,又有牙質小雞出殼,花瓶、茶杯,古畫,玉器,表現著不同形象的雞。作品創作時間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迄21世紀的今天,橫貫古今,雖都以“雞”為題材,但是形態不同,風格各異,各具特色。整個展覽用藝術的形式為丁酉雞年的到來啼鳴報曉,生動活潑,雅俗共賞,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藝術趣味。
雞常常被人們比喻為鳳凰,《山海經•南山經》中描述:“有鳥焉,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曰鳳皇”。鳳作為神話傳説中的圖騰動物,其形象的現實來源之一應是擁有美麗羽毛的五彩雄雞。雞位列十二生肖之一,成為禽類的代表,給屬雞的人帶來許多美好的遐想。漢代許慎的《説文解字》中提到:“雞,知時畜也。”雞能啼晨,被稱為“長鳴都尉”,雞鳴,標誌著新一天的開始。在古代,雞是一種承載德行與正義的動物,具有豐富的象徵意義和濃厚的神秘色彩。雞諧“吉”音,意喻吉祥,歷朝歷代都有正月初一“貼畫雞戶上”的風俗習慣,祈求納福和吉利,這種文化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可以説,雞是中華民族的吉祥物,被賦予了眾多優秀的品質,自古以來受到人們的尊敬和喜愛,在中國民俗文化中佔有特殊的地位。
由於雞的美好象徵和與人類的密切關係,無論在古代還是當下,以雞為題材的藝術創作都非常豐富。中國古代文學中有不少描寫和讚美雞的詩句,如五代徐夤《雞》詩:“名參十二屬,花入羽毛深”;唐寅《咏雞詩》:“武距文冠五色翎,一聲啼散漫天星”等。民間有以雞為題材的對聯:“雞催千里曉,春啟萬戶門”等。在中國的繪畫、雕塑和工藝美術中更是常常可以發現雞的身影和形象——雄雞報曉的英姿、金雞獨立的美態、母雞帶著小雞的溫馨等等。還有大量的民間剪紙、刺繡等作品都表現了雞的美麗可愛。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