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合併是強強聯合還是背水一戰
在日前召開的政協湖北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大會上,省政協委員、湖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周應佳建議整合一部分地方高校,使之成為“航空母艦”。他認為,可以將湖北大學、武漢科技大學、湖北工業大學、武漢工程大學等水準較高的高校“強強聯合”。這番發言迅速引發了對新一輪“高校合併潮”的猜想。
有別於此前高校合併潮以部屬高校的“強強聯合”為亮點,最近多地公開提出探索省屬高校合併。遼寧省政府發佈《關於推進高中等學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省內普通高等學校調減15所左右。2016年,原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和上海金融學院兩所地方財經類院校合併組建為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
經歷了2000年前後大規模的高校合併,公眾對合併有了更清醒的認識。誠然,一些學校在上一輪“強強聯合”後壯大了實力,經過十幾年的磨合與陣痛,也大致真正融合。但是,一些知名學校的消失引發了觀察人士對高校喪失特色的擔憂。一些校友因為母校被合併後名稱不再保留,也産生了對自己校友身份的迷茫感。
不管如何,上一輪高校合併是較為主動、積極的行為,合併前的高校本身多為名校,合併有利於排名、撥款、招生等各方面。最近各地提出的高校合併設想,針對的是地方普通高校,儘管都號稱是“強強聯合”,但是此“強”非彼“強”。因為歷年擴招,以及生源數量整體呈現下降趨勢,高等教育大眾化已成為既成事實。一些二三本高校甚至面臨“生源荒”,無法完成招生計劃。
換言之,這一輪高校合併不是主動謀求聯合,也可能是背水一戰。辦學品質低、辦學條件差、社會聲譽差的學校,如果不通過合併“重整旗鼓”,恐怕會遭遇慘重的淘汰。
合併成為方向,步驟仍須思量。兩所甚至更多的高校走到一起,不光是校名的重命名,還意味著內部院係、行政機構的整合,其艱難程度不亞於兩個行政區域的合併。合併前的高校擁有各自的校園,合併不會改變校區地理獨立的局面。合併以後,會不會“貌合神離”,原有高校的既得利益、地盤會不會在實質上保留,深刻影響著合併以後的人心能否合一。
更重要的是,在合併後的磨合期內,教師教研、在校生學習不能因合併受到嚴重影響。如果一個專業原來一所學校有,另一所學校沒有,可能影響還不大;如果合併前的學校都有同一個專業,那麼相關教師與學生可能要直面合併問題——教學秩序不可避免地調整。
合併的初衷既是為了生存和發展,初衷能否實現就成了檢驗合併是否成功的主要標準。因為此輪擬合併的的高校多為地方高校,當地推動合併不乏借此整合出新的重點大學、名牌大學的考慮。這需要在合併過程中擠掉原先高校的水分,保留優質學科和專業。借此機會,那些為了趕時髦、順應潮流而倉促設立的專業應當取消。合併以後,還要適當控制總體招生規模。“高校航母”不在於校園之大、學生之多,而在於教學與科研實力的精幹。
2000年前後的名校合併不乏失敗的例子。有的名牌大學儘管在名義上合併了,但仍然保留著某種獨立的狀態,醫學院依然擁有獨立的招生代碼,甚至傳出分道揚鑣的消息。雖然以行政力量推動地方高校合併,地方高校不會表現出像部屬高校那樣強烈的獨立意志,合併阻力會小得多,但是合併以後的隱患也不容小覷。強扭的瓜不甜,這句話應成為高等教育資源整合的警示。(王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