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安倍熱衷訪問東南亞背後的“緊迫感”

2017-01-19 11:14:20|來源:環球網|編輯:王瑞芳

  2017年日本首相安倍出訪首秀選擇了菲律賓、印尼和越南等東南亞三國,並且日程十分緊湊。其實,安倍已經多次遍訪東南亞,創日本歷屆首相訪問東南亞之最,僅印尼,他就前後訪問過4次。為何安倍如此熱衷訪問東南亞?

  對於資源貧乏、國土狹小的日本來説,東南亞無疑是日本的能源、資源的關鍵來源之一,也是日本商品的重要銷售市場。同時東南亞還是日本能源和商貿運輸的咽喉地帶之一。當然,東南亞也被日本視為與中國爭奪影響力的主戰場。

  二戰後,日本通過戰爭賠款重返東南亞。日本歷屆政府通過投資、貿易、開發援助、人文交流等形式,培植了日本在東南亞的利益根基,並把東南亞打造成“東亞雁型模式”重要一環。

  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東南亞局勢得到徹底扭轉。日元一瀉千里,而人民幣堅持不貶值,使得東南亞國家看清了日本“自私”本質,認識到中國人的“可靠”與“誠信”。由此開啟了中國與東盟合作的“黃金十年”和“鑽石十年”。

  但2009年的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規定“外大陸架劃界最後期限”和美國“重返東南亞”,使得南海局勢“高燒不退”,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了中國與東南亞的合作節奏。由此,日本政府似乎看到南海問題的“戰略機遇期”,不斷拉攏東南亞國家挑釁中國,其目的是一方面減緩中國與東南亞合作步伐,另一方面減輕在“東海問題”上來自中國的壓力。

  安倍這次訪問東南亞三國,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將南海問題國際化、複雜化,試圖在國際多邊場合圍堵中國,孤立中國。菲律賓和越南分別是2017年東盟輪值主席國和2017年APEC主席國,安倍希望通過此訪,勸服菲、越讓南海問題成為這兩大多邊會議的主要議題。其次,無論是菲律賓、越南,還是印尼,它們都與中國在南海問題上存在一些爭議。安倍試圖訪問這三個南海周邊國家,以安全合作與援助為由,聯合起來對抗中國。

  但從菲律賓、越南和印尼的反應來看,三國領導人對安倍的南海言論,要麼沉默不語,要麼以中國與東盟達成的南海共識原則回應,附和安倍者並不多。因為最近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就南海問題達成了諸多共識,這是建立南海信任措施的關鍵一步,也是南海的大局,東南亞絕大數國家領導人認為這對東南亞自身發展有利,而不是相反。所以,安倍一味地試圖在南海問題上攪渾水,屬於嚴重的戰略誤判。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這次安倍訪問東南亞三國,送了不少“紅包”。對菲律賓,安倍許諾給予1萬億日元的官方開發援助和私人投資;在印尼,安倍答應給予印尼740億日元貸款用於農業灌溉和海岸保護;在越南,安倍承諾給予越南1174億日元貸款,用於越南與日本的海洋安全合作。安倍大撒“紅包”的背後,第二個目的旨在收買這三國人心,針對中國意圖明顯。

  這次安倍訪問東南亞,第三個目的是準備在經濟領域“大幹”一場。在訪問印尼期間,安倍帶著30位大企業家,涵蓋金融、石化、房地産、建築、能源、交通、鋼鐵等領域,並拿到一些大項目。比如價值120億美元的電力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價值30億美元的西爪哇巴丁班港口工程,價值250億美元馬瑟拉油氣田建設項目,雅加達—泗水中速鐵路前期可行性研究項目,納土納離島建設工程等。鋻於中國在印尼投資的加速,日本顯然不甘落後,有一種“緊迫感”。

  其實,日本戰後重返東南亞以來,獲得了巨大經濟利益,但日本企業並沒有給當地足夠的回報。比如,在東南亞,日本汽車和摩托車佔有絕對主導地位,但菲律賓、印尼和越南等國家,高速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十分匱乏,日本企業對這些項目投資積極性並不高。而近年來,中國企業紛紛“走進東南亞”,相繼投資那裏的基礎設施,帶動了新一輪投資熱潮,激發了那裏的經濟活力,體現了中國企業投資東南亞,更多是“造血”,而不是“抽血”。

  從東南亞國家自身來講,它們絕對不希望成為中日雙方的戰略博弈場,它們更希望中日雙方在東南亞開展良性互動,共同推進東南亞地區一體化,從而推進東亞一體化,乃至亞太一體化,造福于本地區人民。(作者:許利平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標簽:安倍晉三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