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學者:“十四年抗戰”入教材圓了我們的夢
日前,教育部下發文件,要求大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並視情況修改相關內容。這一消息傳到遼寧,學者王建學和張潔非常興奮。早在2005年,身為遼寧省委黨校教授的王建學就提出中國抗戰從“九一八事變”開始歷時十四年的觀點。如今這一願望變成現實,兩位學者告訴記者:“我們的夢終於圓了。”
“十四年抗戰”是對中國抗戰的準確定位
張潔告訴記者:“八年抗戰”觀點的提出,主要依據是“七七事變”後中國開始全面抗戰,尤其是國民政府放棄不抵抗政策,開始正面戰場的抗戰。事實上,早在日本侵略者發動“九一八事變”、大舉進犯中國東北之時起,中國人民就開始了不屈不撓的抗戰。
“九一八事變”當夜駐守北大營的第七旅參謀長趙鎮藩和620團團長王鐵漢的回憶都表明,駐守北大營的東北軍愛國官兵在突圍戰中違抗“不抵抗”軍令,奮起還擊,打響了中國人民十四年抗戰的第一槍。新發現日方史料也印證了北大營東北軍在日本大舉進攻的第一時間、第一地點進行了有效反抗:九一八紀念館近期收藏的關東軍紀念寫真貼反映的就是日本戰地記者拍攝的“九一八事變”當夜被東北軍打死的新國六三和曾子正男的相關圖片。
抗戰第一槍打響後,東北人民的抗戰從未間斷。“九一八事變”之夜,時任遼寧省警務處長和瀋陽市公安局長的黃顯聲指揮公安警察隊伍展開抵抗,一直堅持到21日下午才被迫撤離,並著手組建抗日義勇軍。義勇軍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東北抗日聯軍是東北戰場上一直堅持到抗戰勝利的武裝力量,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等名字早已化為民族精神中的標誌性符號。
遼寧學者首先將“十四年抗戰”寫入教材
20世紀70年代末,遼寧大學教授張德良、遼寧省委黨校教授張一波就明確提出中國抗戰是十四年的觀點。隨後,遼寧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秉忠、遼寧大學教授胡玉海也相繼發表學術文章闡述此觀點。
2005年7月16日,王建學在接受英國BBC記者採訪時提出中國抗戰是十四年的觀點。BBC于當年的8月15日播出。
2009年《百年潮》雜誌第一期刊登王建學署名文章《中國東北軍打響抗戰第一槍》論文,系統闡述十四年抗戰起于“九一八事變”的學術觀點。
2011年3月16日,張潔、王建學參加中宣部論證會。會上,二人再次提出十四年抗戰觀點。當年的鳴警撞鐘儀式即以十四年抗戰理念為主導,這是十四年抗戰理念走向民眾、趨於成熟的標誌。
2013年,由張潔擔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特別委託項目“TRUTH(真相)史料研究”立項。在課題推進過程中,課題組一直秉承十四年抗戰理念展開研究及宣傳,系列成果均體現十四年抗戰觀點。
2014年,面對國家立法確立抗戰勝利紀念日和南京大屠殺公祭日,王建學、張潔再次強調“九一八”之夜是十四年抗戰的起點。沒有“九一八”,就沒有後邊兩個時間點。因此呼籲設立國恥警示日,並通過遼寧籍全國人大代表在全國兩會上提交議案。
2015年,為配合中國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活動,遼寧率先把“十四年抗戰”概念引進中小學歷史教科書,編撰了《九一八事變讀本》(包括小學版、初中版、高中版),主編由王建學、張潔擔任。這應該是全國第一部以“十四年抗戰”理念為統領的中小學歷史課程讀本,對於全國相關教科書的修訂具有借鑒意義。
張潔表示,“十四年抗戰”概念進入教材是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重大工程,有利於學生儘早了解中國共産黨在抗戰史上的突出貢獻,對培育青少年的愛國主義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原載:《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