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當美國總統 美國科學界頭疼死了
特朗普宣誓就任美國總統,美國科學界頭疼死了。早在去年競選時,“川普風暴”已讓大批科學家深感“寒冬將至”。美國物理學會(簡稱APS)的長期説客、公共事務主任邁克爾·盧貝爾,捲入這場風暴。
去年12月,美國《科學》雜誌報道,一封對候任總統的賀信直接葬送了盧貝爾在APS長達22年的職業生涯。
這位白髮蒼蒼、笑容和藹的學者向來對政治政策大膽直言,在科學界小有名氣,然而這一次,他被視為“背叛者”,不得不離開。
當地時間2016年11月9日。當特朗普贏得大選後,APS的華盛頓辦公室發佈一份聲明,祝賀特朗普當選,並督促他和新國會“優先為科研提供穩定和充足的經費……實現‘重振美國’的夢想”。APS華盛頓辦公室主任,正是盧貝爾。
這則聲明一經發出,就在美國科學界引起軒然大波。在推特上,有人指責美國物理學會“助紂為虐”,更有人將其與法西斯統治時期的德國科學家進行對比。
看到事態嚴重,APS在當天緊急撤回聲明稿,在5天后作出解釋,含蓄地指責了盧貝爾,宣佈辭退他。
世界第二大物理學組織主動炒掉“諂媚”的首席説客,看似是一項科學界為追求學術獨立,與政治劃清界限的“高尚”舉動。然而,細究其中曲折,可謂無奈。美國科學介面臨的困局,不是以盧貝爾一人之力可以從容應對的。
特朗普令美國科研工作者最感擔憂的,除了保守封閉的移民政策,還有自開始競選以來,在不同場合(甚至不分場合)表現出的種種對科學的敵視。
他質疑已成科學定論的氣候變化,揚言退出《巴黎協定》。對生命科學頗有微詞,炮轟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甚至連多年來深受美國政府青睞的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也有可能因為他的輕視而在太空探索方面舉步維艱。
總之一句話,特朗普上臺後,科學界的日子可能不好過了。在這一預判下,美國科學家變得堅決果斷,同仇敵愾,要與“敵人”戰鬥到底。
另一方面,科研經費將被削減的擔憂也困擾著這些科學家。美國許多大型科研機構的經費牢牢掌握在政府的手中,每一筆錢都要通過國會的預算。如果特朗普所帶領的共和黨能掌握參議院和眾議院的多數席位,就能將任命高級科研機構領導人的大權握在手中。《哈佛校報》已經開始呼籲,哈佛大學應更積極地籌募和利用私人資金,避免特朗普上臺後引起的震動。
矛盾像四面八方而來的炮彈,在邁克爾·盧貝爾身上集中爆炸。
他本是一個高舉“反特派”大旗的領軍人物。在接受英國《自然》期刊採訪時,他曾表示:“特朗普將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反科學的總統,後果非常、非常嚴重。”這句話被多家媒體引用,使他一度成為“反特派”的“標杆人物”。
但是作為APS的長期説客,盧貝爾同樣看重科學與政治的關係。“以無黨派的方式開展工作,促進科學研究和社會包容”是他常常用來勸説政客的策略。自他接管公共事務以來,帶動了APS與其他科學組織結成統一戰線,共同與立法者及政府官員對話,這項貢獻得到了同行的認可。
然而,成立於1899年、118歲高齡、擁有5萬名會員的美國物理學會,經過一戰、二戰、冷戰的政治風雲,如今怎可放低姿態,“向政治低頭”?
眾怒難犯,為了安撫廣大科學家的情緒,盧貝爾成了這個漩渦中最先沉沒的人。
就在特朗普當選令整個美國科學界怨聲載道的時候,據BBC報道,英國首相特蕾莎·梅承諾在2020年之前,對英國工業聯合會每年增撥20億英鎊的科研經費。而本就出身於化學專業的德國總理默克爾,自然也不會虧待了本國的科學研究者。
不得不説,衝進宇宙、潛入深海、鑽研生命的奧秘……科學探索的夢想往往需要傾舉國之力去實現。歷來在科研經費上毫不吝嗇的美國政府,突然遇上了特朗普這個最大的變數,難怪科學家要急得滿嘴燎泡了。
邁克爾·盧貝爾走了,但是特朗普和科學界的恩恩怨怨還沒了結。儘管科學家堅持著“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氣節,但一方是自由,一方是“麵包”,到底該如何選擇。
(原標題:“川普風暴”卷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