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過年了,別讓父母在寒風中苦等

2017-01-25 08:30:42|來源:北京青年報|編輯:王瑞芳

  這兩天,很多人都被新華社記者的一篇跟蹤採訪報道深深感動了。這篇題為《3歲的等待與33歲的歸途》的報道,描述了一名在廣東東莞打工的80後湘西青年,在春節到來之際,回家的24小時行程以及其行程過程中的點點滴滴。而最打動人之處,無疑是3歲的兒子穿著厚厚的衣服、戴著帽子在村口等候。

  儘管不乏設計和安排的含義,畢竟,3歲的孩子不可能如此精準地知道父親回來的時間,大人們也不會舍得讓這麼小的孩子在寒冷的冬天站在風口等待自己的父親,但我還是被感動了,控制不住自己的淚水,為這對父子的團聚而高興,也為孩子的留守和等待感到難過。

  如果説這名3歲的孩子在村口等待父親還有些安排痕跡的話,那麼,另外一些在村口等待、守望的人,可能就沒有任何安排和做作的痕跡了,那就是父母,每個在外工作、在外打工、在外學習、在外生活的年輕人,也包括已經做了父母的人的父母。不僅是春節,其他傳統節日,他們也會守候在路口,靜靜地等待,靜靜地守望,期待著奇跡的出現。

  也許,孩子們的等待,除了想念,還有些其他願望、其他想法的話,如希望父母帶點好吃的回家、過年能給自己買身好看的衣服、帶幾件玩具回家、帶自己到外面玩玩等。唯有父母,除了團聚、除了思念、除了擔心,不會有任何其他念頭。他們唯一的目的,就是能夠與兒女們在一起,就是能夠在節日一家團聚,而見面後關心的也是兒女胖了還是瘦了、白了還是黑了、工作辛不辛苦、生活是否習慣、身體好不好、在外不要省錢、不要與人發生矛盾,等等。如果尚未成婚的,則會再問問有沒有朋友、何時帶回來給父母看看之類。其他的,就是仔仔細細地盯著兒女看,就是使盡渾身解數,給兒女們做一桌他們最喜歡吃的飯菜,且不允許兒女們動手。

  都説家是最溫馨的港灣,殊不知,父母才是存放兒女心情最甜蜜的地方,只要有父母的思念、父母的嘮叨、父母的惦記,心就永遠不會孤獨,永遠都有歸宿,就能時刻回到父母的身邊,享受在外面永遠享受不到的快樂和溫馨。

  不錯,現代人的生活節奏都很快,時間也都安排得非常緊湊,特別是各種社交工具的誕生,讓多數在外生活的人都有了打發時間、消磨時光的手段,譬如手機,譬如電腦,譬如各種娛樂方式,加上各種加班,留給自己用於思念、想念的時間越來越少。只是,在遙遠或不遙遠的地方,總有一顆心、一雙眼、一個身影在思念、在守望、在等待著自己,等待著意外的驚喜。縱然他們知道這樣的等待有點奢侈、有點枉然,但是,他們仍然在等、仍然在望、仍然在守候。

  因為,這已經是他們的習慣,一個從兒女離開身邊以後就已經養成的習慣。

  現在,春節又到了,各種等待、守候、守望也開始了,而越臨近春節,等待的心情也更迫切、守候的次數也更密集、守望的感覺也更強烈。此時此刻,如果兒女們不能來到身邊,對他們來説,將會何等的失望、何等的沮喪。如果能夠抽出時間去滿足一下父母的心情,哪怕很短的時間,對父母來説,也將是極大的安慰。

  在寒風中等待、等候、守望,已成為多數父母的習慣,而對子女們來説,願不願滿足父母的願望,能不能滿足父母的願望,能多大程度滿足父母的願望,已成了一個非常現實的考題。這道題的答案,顯然不在父母手中,而在子女手中。工作忙,恐怕早就不是藉口,而是託詞。因為,對絕大多數父母來説,他們希望兒女能夠在春節團聚,但也絕不是唯一的團圓要求,他們的願望只有一個,就是能夠經常看看兒女、聽聽兒女的聲音,能夠把對兒女的思念用最直接的方式表達。

  春節到了,新年到了,天下的兒女們,都盡可能地回家看看吧,不要讓父母在寒風中等待、等候和守望。那份等待、那份等候、那份守望太沉重,我們都受不起。(艾琳)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