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女子查出癌症復發放療後被告知無癌 醫院:過度診斷

2017-01-25 11:18:27|來源:錢江晚報|編輯:李邵鵬

2016年11月10日第一張病理報告

2016年11月24日第二張病理報告

  馬上就要過年了,杭州余杭的張女士卻高興不起來。

  今年53歲的張女士,前年春天查出宮頸癌並接受了手術;去年11月復查,醫生告訴她,癌症又復發了,還是惡性程度很高的低分化癌。她接受了醫生的建議,馬上開始放、化療。可誰知道,才做了兩次放療,醫生突然告訴她,病理診斷可能出錯了,治療叫停。

  沒復發?當然慶倖,但慶倖之餘,張女士又生氣又失望:擔驚受怕一個月,全家的生活都亂套了。她希望醫院調查後,給一個説法。近兩個月以來,張女士和家人一直在和醫院交涉,但對院方給出的解釋,他們不理解也不滿意。最近,張女士找到了錢江晚報記者。

  張女士正做著化療,護士突然説治療停下來

  上週日,錢報記者見到了張女士。

  她穿著黑色的長款羽絨衣,背雙肩包,很顯年輕的打扮;一見到錢報記者就笑瞇瞇地打招呼,氣色和精神面貌都很好,一點看不出是癌症患者。

  一坐下來,她就從包裏掏出病理報告、出院記錄等資料,講起了自己的就診經歷。

  2015年4月,她在位於杭州的一家專科大醫院做了宮頸癌手術,子宮、雙側附件都被切掉了。術後診斷,宮頸癌IB1期,醫生告訴她不用做放、化療,定期復查即可。

  之後,她每3個月就去醫院復查一次,都沒有異常,直到2016年11月。

  這次陰道鏡檢查發現HPV亞臨床感染,醫生建議她做個病理切片。11月8日,病理檢查結果出來了,診斷為:低分化癌伴壞死及部分區退變。

  六神無主的張女士,在兒子兒媳的陪同下又去了這家醫院。他們找了一位姓楊的專家,楊醫生建議她儘快手術;她又找了第一次給她做手術的陳醫生,陳醫生則建議她儘快接受放、化療。

  兩位專家,兩類不同治療方案,聽誰的?家裏人商量了一下,決定再去上海。

  3天后,兒子陪著張女士去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找婦科專家程璽。看了他們帶來的病理報告(上面附有切片圖像),程醫生的建議是儘快放、化療。

  3位醫生,2位支持放、化療,那就回杭州做放、化療吧。

  11月21日,張女士在出具這一病理報告的醫院辦了入院手續。21日、22日,接受了兩次放療後,醫生通知她23日早上接受化療,但這次化療結束後,還需要繼續第三次放療。

  23日那天,張女士接受化療剛挂上了第三袋藥水,護士突然走進來。張女士記得很清楚,當時護士嘀咕了一句“不是不挂了麼?”語氣有些意外。

  “我聽了有些急了,難道我身體那麼差?化療都做不了?”張女士聽了心裏有些不安。

  過了一會兒,醫生進來了,告訴張女士,病理報告可能有誤,需要停止正在進行的化療。

  錢報記者翻看了張女士帶來的出院記錄,上面寫著,接到病理科通知,患者病理切片需要重新閱片,故停止同步放、化療。

  追問了那麼多次,為什麼沒人説再查一遍?

  當天,醫生帶著張女士又做了一次病理檢查,第二天出具的病理報告上,醫生修正了報告:目前腫瘤診斷證據不充分,不予繼續治療,密切隨訪。

  張女士沒辦出院手續,直接回家了,心裏窩著一肚子火,“第一次説癌,我還不急,這一次真的崩潰了。”她回憶,那幾天,家裏吃飯靜悄悄的,大兒子陪她聊天,説起自己的工作、未來的打算,她心裏更難受,“苦了那麼多年,拼了那麼多年,兒子出山了,我沒福享了。”她跟大兒子説,媽媽有個萬一,你要照顧好弟弟。

  擔驚受怕一個月,張女士百思不得其解,相當於癌症判決書的病理報告,怎麼能出錯?

  她回憶起一個細節,楊醫生看到第一張病理報告時,馬上給病理科打了電話,找報告上簽字的余醫生,但余醫生人不在。

  “會不會當時楊醫生就有懷疑,我之前是早期鱗癌,這次復發怎麼變得那麼惡性?”張女士覺得,如果醫生有疑義,當時就應該搞清楚,她就不必白白吃放療的射線了。

  “我們曾多次詢問醫生,怎麼復發得那麼嚴重?但沒有醫務人員在給我們治療前再復查。”大兒子戚先生也告訴錢報記者,前面血液查出來,幾個指標陽性,心裏還有一道防線,病理報告一齣來,感覺最後的希望沒了。醫生都説病理檢查結果是金標準,對癌症的判斷是一鍾定音的。

  原標題:判癌病理報告,為什麼會出錯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