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家國豪情神州共慶 全民聯歡四海同樂

2017-01-28 12:18:04|來源:光明網|編輯:楊磊

  家國豪情神州共慶 全民聯歡四海同樂

  ——全國觀眾眼中的雞年春晚

  光明日報記者王建宏、蘇雁、周仕興、李曉東、朱偉華

  春晚早已成為一年一度的“現象級”話題。

  除夕夜,萬家團圓時,歡聚守歲間。本報駐地記者分頭采訪,實時收集了全國觀眾對雞年春晚這道“年夜飯”的反響。

  國家記憶 家國情懷

  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涇源縣大灣鄉楊嶺村,回族村民馬德忠一家圍著火爐看完了所有春晚節目。“六盤山是紅軍翻過的最後一座大山,去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今年的晚會節目裏就有百歲老紅軍給大家送祝福。”馬德忠頗為自豪地説,“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俺們村,還和我握過手。自那以後,我就天天看新聞,看到好多大事喜事都出現在晚會上,我特別激動。”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文藝名家、葉聖陶研究中心主任周民森認為,今年的央視春晚,不管是內容還是形式,都與觀眾貼得很近,很接地氣,有好聽的歌曲、好玩的互動環節、好看的節目,是一道很合老百姓口味的“文化大餐”。

  桂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張學洪説,2017年春晚節目內容格調高雅,表現形式創新,弘揚了正能量,體現了向善向上,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元素通過舞蹈、歌曲、語言類節目等巧妙完美地展現在全世界觀眾面前,真正體現了中國精神、中國風格、中國氣度和中國自信。

  “今年春晚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為一體,與全國觀眾共同分享一年來的大事、喜事、家國事,是人們共同的歡樂和溫暖記憶。”寧夏文化廳幹部周文君説,文化最大的魅力是鼓舞人們、激勵人們、感召人們,這樣一台精彩的春晚也喚起了人們對未來的新期待。

  開放包容 群藝薈萃

  “東西南北中、全民大聯歡”。晚會一開始,上海、四川涼山、廣西桂林、黑龍江哈爾濱四地分會場也精彩亮相。四地分別以光、火、水、冰為主題,代表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與主會場共同構成色香味俱全的“年夜飯”。

  “四個分會場讓人看到了開門辦春晚的可喜成果。今年是春晚舉辦30多年來首次走進黑龍江,感受尤其深刻。”哈爾濱市南崗區社區幹部張敏説。哈爾濱分會場的演出充分體現了哈爾濱的冰雪文化,展示了黑龍江省多姿多彩、繽紛亮麗的北國畫卷。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西昌學院副院長曲木伍各説,參演央視春晚是向全世界發出“美麗涼山”名片的一次重要機會,再現了涼山彝族的原生態生活場景、展現了真實祥和的彝族人民生活氣息。節目中,彝族崇尚的火元素被運用到極致,觀眾通過螢幕著實感受到了“水火交融”的震撼。

  欽州學院黨委書記趙君説,壯族、彝族、藏族、蒙古族等多民族的歌舞,讓觀眾印象深刻。晚會注重文化熏陶和實踐養成,把跨越時空的思想理念、價值標準、審美風範轉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和行為習慣,不斷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參與感、獲得感和認同感,有利於形成向上向善的社會風尚。

  蘇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葉正亭説:“今年春晚在地域文化上有擴展,既有來自新疆的小品《天山情》,也有來自浙江的滑稽戲小品《阿峰其人》,通過這些精品力作,我們能感受到祖國方言的豐富、習俗的多彩。”

  文化之魂 語言之美

  寧夏作協副主席、寧夏師範學院副院長郎偉説:“今年的語言類節目佔比最大,相聲、小品、詩歌朗誦都有,這是充分展示語言之美的節目,在帶給觀眾歡樂的同時,有利於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讓蘇州大學文學院黨委書記孫寧華印象最深刻的是相聲《新虎口遐想》。“《虎口遐想》是30年前的春晚相聲,今年新説反腐,既有意思,又有意義。”孫寧華認為,春晚年年辦,每年都在創新,只要堅守“文藝創作為人民”的原則,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春晚就會打動百姓。

  廣西師範大學計算機信息與工程學院學生但思源是一名“90後”,雖已“經歷”過21次春晚,今年卻是第一次真正完整看完了春晚。他説,往年總是被“搶紅包”打斷,而今年自己被春晚牢牢地吸引住了。如今的春晚更像是一場中華民族“魂”的展示秀,對於我們年青一代來説,是一次難得的理解品讀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機會。

  《光明日報》( 2017年01月28日 02版)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