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 我們的節日
當滿族老人剪起了窗花,布依族婦女釀上了米酒,白族小夥開始上山蒐集松針,意味著年又到了。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漢族的春節如今已經成為各族人民共同的節日。潑水節、“卡雀哇”……各民族也有自己的年。除了漢族春節,各少數民族自己的“年節”又有什麼習俗?
文化內涵傳承中豐富
春節早已不只是漢族的節日,很多少數民族都是過春節的,但他們都有自己特別的過法。“56個民族現在幾乎都在過春節,但不少又都融進了本民族的文化元素,進一步豐富了春節的文化內涵。”雲南省社科院研究員楊福泉認為,春節蘊含的慎終追遠等文化內涵應該不斷傳承豐富,隨著時代的變化也該與時俱進,過“環境友好型春節”。
布依族:“玉米、高粱、大米,都可以釀米酒;豆腐乳、熏肉、灌香腸,都是年的味道。”布依族姑娘覃青青的年,和美食相伴。離春節還有半個多月,覃青青就和媽媽開始忙碌,只為一家人能在除夕夜吃到自己親手做的美食。
當新年鐘聲敲響,“搶龍水”成為村民的盛典。家家戶戶派出的代表守候在村中水井旁,只為能最快搶到第一桶井水,“搶來好運”。
“每年大年初十我都是被耍麒麟的音樂聲吵醒的。”覃青青告訴記者,自己家鄉的布依族過年期間慶祝活動特別多,耍麒麟隊伍會一直沿著村裏的主路表演,小朋友們還會丟糠包、盪鞦千。“年味特別足!”
蒙古族:除夕吃“手把肉”,象徵著闔家團圓。
彝族:在祖靈下鋪撒松針,表達祝福和企盼。
朝鮮族:穿上漂亮的民族盛裝,男女老少一同跳舞唱歌,在歡聲笑語中迎接新年的到來。
民族特色原生態保存
不少少數民族除了過漢族春節,還有自己的新年。
獨龍族:“卡雀哇是獨龍族的年節。”雲南大學教授郭建斌告訴記者,獨龍族的年節沒有固定的時間,一般在每年農曆臘月底或次年的正月初舉行。
“剽牛祭天”是獨龍族慶祝卡雀哇的主要方式。郭建斌介紹,被選中的牛披上毛毯和五彩珠,在祭祀神明之後,兩個獵手持長矛跳舞進場,將手中竹矛猛刺入牛的腋下,人們則手牽手地向牛揮刀舞弓大吼大叫,直到牛倒下。“通過這樣的儀式,獨龍族人民祈禱在新的一年中得到天公神靈的保祐,使幸福降臨人間。”
傣族:傣歷新年潑水節更為公眾熟知。“每年潑水節都會放假,全州上上下下都喜氣洋洋的,氣氛甚至比過年還濃厚。”西雙版納的傣族姑娘李融玨告訴記者。
藏族:在藏曆十二月二十九,人們要驅鬼、製作“卡塞”,在家門口用石灰粉在地上繪出“八瑞相”和“雍仲”等吉祥的圖案。藏曆新年第一天,首先要吃的就是被藏族同胞視為吉祥之物的人參果飯,隨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切瑪”、燉牛肉、喝酥油茶,合唱藏歌迎接新年。
節日歡聚共享一段記憶
“每年春節前夕,到了吃殺豬飯的時候,總是累並快樂著,累是因為殺豬確實是個體力活,快樂當然就是因為大家團聚在一起吃美食咯。”大理白族小夥兒段艷文告訴記者,殺豬飯拉近了各民族間的距離,不管白族、漢族還是彝族,吃著同一鍋肉,喝著自釀的酒,在分享中加深感情。
“每年臘月,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做殺豬飯,因此也有許多‘殺豬客’要做。那段時間,體重肯定是要長的。”段艷文介紹,除了留下一部分腌製成臘肉、香腸,絕大多數肉會被做成各式各樣的菜。
熱情好客的白族人民,在烹飪方面極有天賦,“殺豬飯”就是最好的體現,除了酥肉、粉蒸肉、千張肉等原汁原味的正宗“土八碗”,還有水腌菜炒豬肉、豬血芋頭湯等開胃小菜。
實際上,不僅是大理,“殺豬飯”幾乎是整個雲南農村地區各民族共同的過年記憶。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殺豬飯”早已不再是過年的專利,看看昆明城區滿街的“宣威殺豬菜館”,讓人品嘗美食之餘,也可以感受到厚重的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