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潘基文為何突然宣佈不競選韓國總統?

2017-02-02 15:38:56|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梁生文

潘基文宣佈棄選(資料圖)

  2月1日韓國熱門總統候選人潘基文突然宣佈棄選,這一決定無疑將對韓國的政治格局産生影響。潘基文在新聞發佈會上説他棄選是因為“政壇部分陳腐狹隘的利己主義令人感到極度失望,與這些人同行毫無意義”,另外“在各種虛假報道、幾乎毀滅人格的污衊中,純粹的愛國之心和抱負已蕩然無存,給他本人和家人以及供職10年的聯合國的名譽留下了巨大創傷。”作為政治人物,拿出這種理由不免讓人感覺有些敷衍,不足以取信于眾,顯然潘基文棄選還另有原因。這可能與潘基文自身的機會主義性格個性、低迷不振的支持率、模糊的政治定位以及不當的選舉策略等因素有關。

  潘基文突然決定棄選與其自身的性格個性密切相關。一直以來潘基文都沒有明確公開表態是否參與總統選舉,其始終抱著一種觀望選舉情勢的態度。他並沒有做出候選人應有的行動,真正地投入選舉之中——比如明確地在政治勢力中站位以鞏固自己的底盤、清晰地提出自己的政見藍圖。潘基文雖當過多年的外交官,有一定處理涉外事物的能力,但在處理更重要的內政問題上基本可以被視為“政治素人”。潘基文在韓國的外號是“油泥鰍”,即形容他只會左右逢源,力求誰都不得罪、向各方討好。但是政治選舉和外交不同,民眾並不希望看到一個政見空泛的“老好人”,而是進步傾向也好、保守傾向也好,要有自身明確政治理念的參選人。潘基文頂著“聯合國秘書長”這一光環,在支持率數一數二的時候曾就參與總統大選發出過很多曖昧的暗示,卸任後看到光環逐漸消失、支持率低迷不振就決定放棄,這説明潘基文並沒有一個明確而又堅定的政治理念,缺少政治搏鬥中必不可少的“原則性堅持”。作為一個合格的政治人物,應該努力推動和改變不良的政治現狀,而不是信手拈來地等待良好的政治環境的出現,以便讓自己去施展。此外,當面對親屬涉嫌貪腐的疑惑時,潘基文除了簡單地否認事實並要求對方道歉外,並沒有拿出更真誠的態度對國民做出詳細的説明。這些舉動都表明潘基文是一個機會主義者。

  支持率低迷不振是棄選的直接原因。潘基文在回國前民調還保持在20%以上,作為保守勢力的唯一代表與文在寅一爭高下,並曾呈現出兩強對決的局面。但潘基文回國後,受制于親屬涉嫌貪污、自身不夠親民、政治站位不夠明確、政見過於空泛等種種爭議,其支持率開始明顯下降,並和文在寅的差距不斷拉大。2月1日潘基文決定棄選當天的民調數據顯示,文在寅的支持率為32.8%,幾乎為潘基文支持率(13.1%)的兩倍。另外,保守勢力代表—韓國國務總理黃教安的支持率日前上升明顯(8.3%),這對於潘基文有很大的分票作用。再加上文在寅在潘基文的老家忠清道獲得不少的支持率,這些不利的選舉情勢對潘基文決定參選的信心無疑是一個嚴重打擊。本身就非常實際的潘基文很容易想到在可能提前進行總統選舉的緊迫期限裏,自己很可能在做“無用功”,再加上沒有穩定政黨勢力的支持,資金和人力的成本負擔變大,這些因素都是促使潘基文決定棄選的直接原因。

  模糊的政治定位和空泛的政見是棄選的根本原因。潘基文自稱為“進步的保守勢力”,這一模糊不清的政治定位讓一些鐵桿民眾對其失去了期待,讓一些政治勢力失去了與其合作的耐心。韓國政界對於潘基文提出的“政治大聯合”和“修憲”等可操作性並不強的空泛構想反應普遍冷淡,原本想與之合作的保守勢力政黨(正黨)和進步勢力政黨(國民之黨),都因其立場站位不穩而逐漸棄之遠去。更重要的是,潘基文的內政處理能力本來就備受質疑,而他又圍繞如何實現“國家團結”和“政治變革”拿不出一個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政見措施,並企圖用“修憲”對自己這一短板進行掩蓋,在反對勢力不斷就其內政能力進行施壓的情況下,潘基文應對顯得十分被動。再加上處理親屬涉嫌貪污的問題上也很被動,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拉低了潘基文的支持率,這是潘基文決定棄選的根本原因。

  不當的政治策略是其棄選的催化劑。總統選舉前實現“修憲”是潘基文多次強調的政治主張,因為他認為不“修憲”只換屆總統,無異於從“樸槿惠霸權”過渡到“文在寅霸權”,因此有必要大選前進行“修憲”,實現“總統外治、總理內治”(半總統制)的分權構想。就在潘基文宣佈棄選的前一天(1月31日),他還突然召開記者會強調修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並提議建立“修憲促進共同體”,希望所有同意修憲的黨派人士加入其中。其實,潘基文提出“修憲”這一政治策略的根本目的在於集合盡可能多的力量,一起圍堵反對修憲的民主黨文在寅勢力。但潘基文提出這一“先修憲、後選舉”的邏輯順序,很容易先給自己設定一個限制:即給民眾一個“不修憲就不會參選”的隱含性政治承諾。但當前“修憲”是否需要,韓國國內的民眾和政黨還抱有較大爭議,支持現行憲法的比重與支持修改憲法的比重差異不大,這便説明即便進行修憲,也是需要花充分的時間進行討論和投票的。鋻於樸槿惠彈劾案的變數較大,韓國憲法法院在3月份就可能做出判決,這樣的話大選就很可能在5月份之前進行,但“修憲”在民間和政黨間爭議性很大的情況下,按照嚴格的修憲程式是不可能會那麼快就通過完成的,這便説明潘基文提出“修憲”這一政治策略在可操作性方面是存在問題的,這一不當的政治策略加重了他的參選負擔,成為其不得不決定棄選的催化劑。(劉鑫)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