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家是什麼:一種味道 萬般鄉愁
團圓年團圓年,對於中國人來説,無論身在何處,過年的時候,都會想著與家人團聚。對於在海外的華人來説也不例外,在春節到來之時,也要像國內的親朋一樣,圍坐在一起吃團圓飯。
今天,新春走基層特別報道《家是什麼》,我們走進美國洛杉磯的一家中餐館,在海外同胞辭舊迎新的相聚中,體味他們對家的思緒。
一扇大紅門,一塊中文招牌,在美國洛杉磯的風景裏,總會引人多看兩眼。每年1月下旬的時候,這家中餐館照例會挂起紅燈籠,像是在提醒當地的華人,遠在地球那頭,近在他們心裏的中國,要過年了。
雖然離著除夕還有好幾天,年夜飯的準備卻早就開始了。
餐廳廚師 孔紅衛:龍蝦、紅燒肉啊,到時候放在蒸籠裏蒸一下,年夜飯還要備呢,這些還不夠。
餐廳服務員 楊坤:大年夜的預定單第一輪5點到6點半的已經全部滿了,這邊是6點45到8點15分的已經全部滿了,肯定會滿,不用擔心,年年都這樣。
在異國他鄉,一頓年夜飯能打開每個人對春節的味覺記憶,那些熱鬧的年俗在他們腦海裏更刻下了有聲有色的年。
餐廳服務員 吳振宇:我小時候住在城隍廟,那時候過年太熱鬧了,整個街上全是放爆竹的,車都開不進來。
虞清:尤其是農村,大家庭那個春節歡慶熱鬧,然後敲著鼓,大家家家挂著燈籠那種感覺。
鄒慶國:十多歲的時候在香港(吃)年夜飯、拜年、放炮仗,很過癮。
白彧:過春節總是放鞭炮,然後吃餃子,一家人在一塊兒看春晚,嗯,對,看春晚。
對於更多在海外的華人來説,這樣重要的時刻,心只會回到一個地方,那就是家。
熊安娜:每到節假日的時候會特別想念,因為從小的時候有經歷過的一些事啊,見過的一些人,吃過的一些東西,好像在這裡,不管你怎麼精心地做,都做不回來那種味道。
36年前,初到美國讀書,熊安娜獨自度過了第一次在異鄉的春節。
熊安娜:控制不了情緒想家嘛,想家的時候,肯定會有這種情感上的流露。
記者:那時候您多大啊,第一年來的時候?
熊安娜:21歲,20差不多。
記者:是自己來的嗎?那時候家裏人,父母都沒有過來。
熊安娜:對。
記者:那你怎麼過的?那一年你記不記得?
熊安娜::其實我是自己去給自己做餃子吃,然後我還多做了一點拿去給旁邊的外國人吃,然後我又告訴他們説我們的節日,我越説越高興,外國人看到我,那時候還是年輕嘛,看到這個小女孩,中國來的小女孩英文不好,但是手舞足蹈的來形容她家鄉今天的過年。
就是這個英文不好的中國女孩,一步步在美國完成學業、工作、成家。但是到了春節,熊安娜的目的地還是只有一個。
熊安娜:如果説有一個大的家才可以有一個小的家,才會有每一個人的幸福生活,所以呢,在我們海外的人每次講到家,可能很自然而然就想到自己原根原土的地方,都會這麼想,中國。
家是國,國也是家,是你不論去往何方,都不會遺忘的地方,哪怕細微之處,也無聲陪伴。
金嘉納:(名字)中間那個字是按一定的規矩排列的,按輩分排列的,恪遵祖訓,家國思存,就是要遵守祖宗的教導,家和國家才可以存在,這是我們的家族起名的中間那個字,所以她的名字。
中國人把自己的家國情懷,就這樣寫進了名字,留給了記憶,鐫刻在了生命裏。
還在忙碌的小夥子叫高欣,端菜、盛湯,雖然一個中午都沒能停下來休息,但是臉上一直都樂呵呵的。
餐廳服務員 高欣:母親前一段時間剛來,過完春節再回家。
這一次是高欣來美國7年中,母親第二次來看他。
餐廳服務員 高欣:(母親來得)不算多,很想念她做的菜,(媽媽)幫我包了很多餛飩,做了很多粽子給我備著。
媽媽的愛,支撐著高欣獨自一人在外闖蕩。
記者:你認為家是什麼?
餐廳服務員 高欣:我認為家的話,是媽媽做的菜吧。
對於同樣在這裡工作的朱愛娣來説,對媽媽,除了思念,更多的是愧疚。
餐廳服務員 朱愛娣:最遺憾的事,我就是不能照顧我的母親,因為我爸爸已經去世了,所以我就覺得我很對不起我媽媽。
雖然不能常常相見,但是母親在,家就在,生活的勇氣和力量就一直都會在。
餐廳服務員 朱愛娣:有母親在這個家才是最溫暖的,如果母親不在的話這個家庭就缺少溫暖,不管怎麼樣,現在我也是母親,但是我還是需要母親在我身邊,好像有母親在我身邊,我就覺得膽大,什麼事都敢做。
作為被人呵護的兒女,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而轉身成為人父人母,家,就是兒女身處的地方。
忙碌,奔波,為生活,為未來,不管走多遠,總會有停下來的一刻,回頭尋找家的蹤影,那裏有愛,有回憶,更有欣慰與期待。
蔡仁美:出國了幾十年,最難過的最讓我傷感的也就是找不到家了,找不到家了,因為出來之後回去的話全都變了,有好多年輕的(人),但是作為我內心來説,沒有辦法不留戀我的家。
抗戰老兵杜重石女兒 仇丹綺:我父母親都沒有了,所以啊我現在每年都還是要回去,給我爸爸上墳。
愛國將領張治中女兒 張素久:我父親關心我們的家庭,關心長輩,關心我的母親,也非常關心我們孩子的教育,現在春節來了,我也感到很欣慰的是,我們國內的年輕人能夠更重視家庭,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讓我們偉大的祖國,每一個老百姓都覺得相互之間都是關懷的。
撤掉了刀叉,沒有了英語,在大洋彼岸的這家中餐館裏,隨著暖暖的燈光被點亮,一副碗筷,一口鄉音,讓這些遊子們堅守著五千年傳統,不約而同地在這一天迎接春天,回味充滿親情的鄉土眷戀。這種情思凝結成一個“家”字,鐫刻在每個人的生活裏,每個人的心裏,在腳下的土地上,也在不變的思念中。
(原標題【新春走基層】家是什麼:一種味道 萬般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