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一體化”追夢25週年 危機重重仍面臨挑戰
中新網2月6日電 據《文匯報》報道,1992年2月7日,歐洲共同體12名成員國領袖聚集于荷蘭馬斯特裏赫特市,正式簽訂《馬斯特裏赫特條約》(簡稱馬城條約),成立“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EMU),採取單一貨幣及中央銀行,為歐盟和歐元區的成立奠定基礎。
本月7日,就是條約簽署25週年紀念日,時值歐洲受疑歐派和難民潮等問題困擾,馬城居民則認為歐洲一體化的美夢仍未破滅,希望歐洲人重新擁抱歐盟公民的身份。
據報道,馬城位於荷蘭東南部林堡省,西鄰比利時、東臨德國,是連接比、德、荷三國的橋梁,當年歐共體選定馬城為會議地點,彰顯歐洲融合的決心。
《馬城條約》由《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條約》和《政治聯盟條約》兩者組成,確立在政治、經濟、司法、國防等領域緊密合作,擴大歐洲議會的權力,承認歐洲公民身份和選舉權。歐盟和歐元分別於1993年和1999年誕生。
經過25年,歐洲面對的挑戰愈趨嚴峻,包括歐債危機、歐元貶值、英國脫歐和難民涌入,歐洲一體化進程岌岌可危,馬城居民相信自己可扮演扭轉困局的關鍵角色。
該市市長施特拉克表示,居民對於條約在馬城簽署仍感到榮幸,也明白歐洲出現種種問題,很多歐洲人對現狀深感懷疑和不滿。
馬城政府希望歐洲國家重拾條約所代表的理念、價值觀和歐洲公民認同感,改善普羅大眾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並改革“如迷宮般的”歐盟機構和制度。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政治教授克拉姆表示,與當今歐盟28國不同,當初EMU締約國只有12個,但擴張過快,為後來的各種危機埋下伏線。
他指出,EMU設立單一貨幣市場的雄心太大,這除了需要擁有強大的政治聯盟基礎,也要求各經濟體具一定競爭力。由於希臘等南歐國家經濟基礎較弱,它們也沒有採取必要的經濟改革。
《馬城條約》規定各國採取單一的外交、防務、司法等政策,從目前難民危機來看,各國協調有欠完整,難以達成共識。
馬斯特裏赫特大學的當代歐洲史教授塞熱認為,歐盟須大幅改革,各國應敢於作出政治承擔,但他認為德國、法國和荷蘭的政黨領袖均未見有重整歐盟的決心。
正如剛卸任的歐洲議會議長舒爾茨所指,歐盟危機並非出於《馬城條約》野心太大,而是各國領袖未能緊守條約所定下的框架。
林堡省省長博文斯批評歐盟成員各自為政,又提議改善各地不統一的稅制及社會保障制度,令歐洲人對“歐盟公民”和“本國公民”的身份認同並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