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中央一號文件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改革"謀篇佈局

2017-02-06 10:25:55|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杜軍帥

  國際在線消息:2017年2月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請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唐仁健,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解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唐仁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即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昨天已經新華社授權全文公佈。現在,我向大家做簡要介紹。

  一、關於當前農業農村形勢

  2016年,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切實加強“三農”工作,農業農村發展呈現出穩、進、新的良好態勢,表現為穩中有進、穩中有新。

  穩,就是大勢穩、基本面好。一是農業生産穩。2016年糧食總産12325億斤,比2015年減少104億斤,仍是歷史上第2個高産年。二是農民增收穩。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名義增長8.2%,實際增長6.2%,繼續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速。三是農村社會穩。農村民生繼續改善,農村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進,就是一些重要領域有進展、有突破。一是農業結構調整取得較大進展。2016年籽粒玉米調減面積3000萬畝左右。二是農村改革深入推進。在若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的突破。三是脫貧攻堅開局良好,2016年全年減少1000萬人的脫貧任務超額完成。

  新,就是新産業新業態不斷涌現,新動力新動能不斷增強。以鄉村旅遊、農村電商為代表的農村新産業新業態蓬勃興起,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大批涌現,返鄉回鄉下鄉創業創新成為新的熱潮,正在為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增添新的動能。

  二、關於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主題

  2016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人大湖南代表團審議時明確指出,新形勢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為此,中央決定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

  三、關於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要義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目標是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不成功,要看供給體系是否優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農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實惠。主攻方向是提高農業供給品質。要以市場為導向,優化供給結構,跟上消費需求升級的節奏。要堅持品質興農,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要通過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激活資源要素潛力,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總之,就是用改革的辦法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

  四、關於文件的總體框架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6個部分、33條政策措施,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改革”兩大板塊來謀篇佈局。

  第一大板塊是農業結構調整,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推進三大調整,包括調優産品結構、調好生産方式、調順産業體系。

  調優産品結構,突出一個“優”字。順應市場需求變化,消除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減少低端供給,拓展高端供給。調好生産方式,突出一個“綠”字。推行綠色生産方式,修復治理生態環境。調順産業體系,突出一個“新”字。著力發展農村新産業新業態,促進三産深度融合,實現農業的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一號文件在上述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舉措。

  二是強化兩大支撐,包括科技支撐和基礎支撐。科技支撐,就是要適應農業由量到質轉變的大趨勢,創新農業技術體系和技術路線,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基礎支撐,就是要補齊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增強農業農村發展後勁,實現發展成果共享。一號文件都作出了重要部署。

  第二大板塊是改革,核心是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實現三大激活:一是激活市場。文件提出了深化糧食等重要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完善農業補貼制度等重要舉措。二是激活要素。文件提出了改革財政支農投入機制、加快農村金融創新、深化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和探索建立農業農村發展用地保障機制等重大政策舉措。三是激活主體。文件提出了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和吸引各類人才返鄉回鄉下鄉創業創新等政策措施。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