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全國PM2.5監測網已布好 監測站在京津冀佈局更密集

2017-02-07 06:05:20|來源:科技日報|編輯:韓基韜

  今日關注

  本報記者 李 禾

  為了讓數據“好看”一些,有城市在空氣品質監測站點周圍實施“精準治理”,如車輛禁限行、清掃車重點灑掃……不久前曝出的多起弄虛作假事件,為監測數據的準確性蒙上了“陰影”。

  霧霾監測數據到底準不準?“隨著技術和設備進步,環境品質監測事權上歸國家,監測數據準確性在不斷提高。”日前,在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與科技日報社聯合召開的霧霾防治專家座談會上,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郝吉明説,我國已建成了全球最多的大氣監測超級站,如江門超級站對廣東空氣監測、重污染預報和預防等起到了很好作用。

  全國PM2.5監測網已布好

  據公佈的資料,“十二五”以來,我國大氣環境監測單項技術取得重要突破,初步形成了滿足常規監測業務需求的技術體系,發展了PM2.5、臭氧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等在線監測技術,有效支撐了我國“十二五”空氣品質新標準的實施。

  其中,單顆粒氣溶膠飛行時間質譜儀等高端科研儀器開始得到應用,光譜定量檢測靈敏度達國際先進水準;突破了污染面源VOCs遙測,大氣成分、顆粒物和臭氧垂直探測等關鍵技術;實現了航空平臺上對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氣體及氣溶膠顆粒物分佈的遙感監測等。

  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説,全國PM2.5監測網已建成,監測站在京津冀佈局得更密集。“其實我們更關心的是組分網,不僅測PM2.5濃度,還測到底有哪些成分?解釋污染物是怎麼産生的?這包括手工採樣站、鐳射雷達站,通過航空平臺看污染物在大氣中怎麼遷移,傳輸過程是什麼樣的。這是大尺度的實驗,並非簡單的實驗室或理論模型計算的結果。”

  隨著國家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及監管能力提升,不僅是大氣環境監測技術研發水準快速增強,企業創新能力也得到發展。據統計,工業煙氣排放在線監測儀器國産化率達80%以上,單顆粒氣溶膠飛行時間質譜儀等高端儀器在國內廣泛應用並出口到美國等。

  衛星遙感監測讓數據無法修改

  對於地面監測站被“精準治霾”的問題,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賀克斌説,地面站數據有被“修改”的可能性,但天上衛星實時傳輸的環境數據無法修改,可與地面站數據相互印證。

  目前,衛星環境遙感監測已在國內多領域應用。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李倩博士説,北京的環境遙感監測系統可實現對國內主流環境衛星的接收、數據處理和産品生成。

  “我們建立了一個顆粒物遙感監測網絡,分為衛星遙感和地基遙感兩部分。衛星遙感是自上而下對顆粒物、灰霧等大氣成分,污染過程進行監測;地基遙感鐳射雷達用的比較多,利用光學監測手段可看到污染層疊分佈和污染輸送。”李倩説,現在京津冀區域污染監測一體化,衛星看到的是區域、水準分佈,雷達看到的是污染物垂直分佈,形成了區域三維立體監測網絡。

  李倩強調,遙感不僅可做定性監測,結合氣象模式等,還能發現不同風向下,外界與北京間的跨境傳輸,突發事件的環境影響。“在2015年天津港‘8·12’特大火災爆炸事故中,我們利用靜止衛星看到了爆炸産生的煙塵,看到它向東、向北擴散的過程。”

  數據是預報預警系統的基礎。在“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支持下,我國還建立系列霧—霾預報預警模式,2013年開始推廣到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已獲得100%的區域重污染過程預報準確率、75%以上區域內城市預報準確率。

  “十三五”期間站點將更密集

  “未來環境遙感監測發展方向還體現在廣度、深度和精度上。”李倩説,廣度指監測範圍越來越大,之前僅在京津冀範圍,現已擴展到周邊7省市;深度指新衛星不斷投入應用,在監測時間和頻率上將有更大優勢;而精度,指隨著遙感技術改進,遙感演算法提高,反演精度也會提升。

  一般來説,城市布設點位越多、越密集,越能客觀反映城市空氣品質狀況。對此,環保部環境監測司副司長吳季友説,“十三五”期間,將對1436個空氣品質監測國控網點進一步優化,更能客觀反映空氣品質情況;將建設16個空氣背景站點、96個空氣區域站點,建一些顆粒物組分站和光化學監測站點,通過超級站的建設更優化空氣品質站點布設,更好發揮作用。

  據悉,在大氣科技項目設置上,2017年,我國將繼續開展大氣自由基及納米顆粒物化學組分在線測量技術、影響區域排放與沉降響應的關鍵大氣過程等研究,在污染源全過程式控制制技術方面,開展燃煤電站、冶金和建材行業多污染物協同控制技術、民用燃煤污染控制技術研發及應用示範等。

  (科技日報北京2月6日電)

  原標題:霧霾監測,對數據造假説“不”

標簽:霧霾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