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他與侗族大歌相伴一生
傳承人吳光祖在台下指導小歌手們的表演(攝影:榮蓉)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榮蓉):“三月蟬蟲叫得響,九月秋後避冬。蟬兒在哪看不見,滿山滿嶺蟬歌聲。蟬兒將歌來對話,歌中藏有萬千情……”在中國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無論古老山寨,還是田間地頭,總有一群歌師,用悠揚的旋律,滋養著侗鄉兒女的心靈。
歌師,吟唱歌兒的樂師,在侗鄉是深受民眾歡迎和尊重的群體。他們走到哪,就將歌聲和歡樂帶到哪。在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梅林鄉新民中寨,73歲的侗族老人吳光祖是當地最有聲望的歌師,作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侗族大歌的國家級傳承人,生於1944年的吳光祖13歲開始學唱侗族大歌,一唱便是60年。
如今,雖然吳光祖已經不再年輕,但在他的家中,一批又一批年輕人伴隨著原生態的歌聲慢慢成長起來。三江縣守藝民族文化工作室的羅桂珍就是其中一員,她自從跟吳光祖學唱侗族大歌后,便迷上了這門藝術。羅桂珍説:“(侗族大歌)用花鳥魚蟲來做比喻和形容,漸漸地把你引入正題,一個好的歌師就像一個引子,面對一個不會對歌的人,他也會用很多巧妙的比喻把你帶進一種意境裏去,就像被帶進一片森林裏,心胸就會被歌聲感染了,不知不覺就會愛上這個音樂。”
侗族大歌是一種無伴奏的多聲部合唱,曲調悠揚,主要內容是歌唱、讚美勞動、頌揚愛情和友誼,體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其中尤以多聲部合韻最為獨特,演唱技巧極高,在國際上被喻為“天籟之音”。“飯養身,歌養心”,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在黔、湘、鄂、桂的侗族地區流傳了2500多年,然而隨著改革開放,年輕一代大都外出務工,不再學唱侗歌,許多優秀的樂章正隨著老一輩歌師的離世而失傳,大歌的傳承任重道遠,吳光祖説:“以前我們侗族大歌都是口傳心授的,沒有文字記載,現在越傳越少,以後就沒了,現在到了我們這一代,不能讓祖宗留下來的技藝在這斷了,我一定要把侗族大歌做成一本《侗族大歌》專輯,傳承下去。”
1985年,他在村裏組織成立了侗族大歌文藝隊。文藝隊下設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四支分隊,用自家的吊腳樓一層作為活動中心,每天晚上這裡都擠滿了鄉親。他們在此彈琴唱歌,傳授技法、交流心得,直到淩晨才散去,因此寨中人人皆會演唱大歌。
丁酉年農曆新春,新民中寨舉辦了一年一度的侗族大歌比賽,一百多名侗族兒童身著節日盛裝參賽,引得數百名鄉民前來觀看,一邊聆聽、一邊品鑒,熱鬧非凡。比賽期間,由15名年紀不到10歲的侗族小學生組成的“江怡隊”以一曲充滿童趣、天真詼諧的《童聲大歌》獲得滿堂喝彩,掀起比賽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