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以赴大搞拖延戰術 樸槿惠團隊鬥法的三張底牌
樸槿惠(資料圖)
樸槿惠自去年12月9日遭國會彈劾,時間已逾兩個月。樸槿惠在過去的這段時間裏,其應對的態度已由“被動挨打”、“靜觀其變”逐漸轉變為“主動出擊”。面對憲法法院不久後的審判,樸槿惠及其團隊為免遭彈劾的結局也在隱隱發力。
韓國憲法法院院長樸漢徹1月31日正式卸任,此前他曾多次敦促憲法法院應儘快審判總統彈劾案,並表示應在3月13日之前對彈劾案做出判決。樸漢徹的卸任使得憲法法官減少至8名,而隨著3月13日另一位法官李貞美也將卸任,決定彈劾案的法官將只剩下7名。由於憲法法院法官需要總統任命並需獲得國會通過,所以可以預見樸漢徹和李貞美離任後的空缺短期內將難以填補。另外,通過彈劾案至少需要6名法官的贊成,這便意味著3月13日之後再做出判決的話,只要有2名法官否決議案即無法通過彈劾,這無疑可進一步提高彈劾的被駁回率。總的來説,法官越少對於樸槿惠越有利,時間越拖對於樸槿惠越有利。
儘管彈劾案結果還是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樸槿惠為避免遭到彈劾的命運已在不斷發力。當前樸槿惠無法干預審判,唯一能做的就是提升議案被駁回的可能性,盡可能地拖延判決時間。筆者認為,樸槿惠及其團隊主要會通過三張底牌來與憲法法院進行鬥法,以便達到自己的目的。
一、推薦大量非核心相關的人證物證給憲法法院 。樸槿惠方面近日本著“將總統到底有沒有受賄一事説個清清楚楚”的立場,不斷地向憲法法院提出申請,要求追加證人,前前後後加起來共有17名。這其中,包括了不少財團大佬和此前就曾申請但遭到法院駁回的證人。此外,樸槿惠方面還要求憲法法院接受首爾地檢掌握的2000個有關崔順實的錄音通話內容,並進行徹底地審查。儘管韓國社會的不少人士認為,樸槿惠推薦的這些證人都與事件非核心相關,為提升審判效率不必在法庭上進行審訊,但樸槿惠方面卻借著“審判要確保公正性”這一理由,不斷向憲法法院施壓,要求接納更多的人證物證。到目前為止,韓國憲法法院已新增了8名樸槿惠方面推薦的證人,並接受了審查通話錄音的要求。人證的增加意味著法院不得不追加讓控訴雙方進行辯論的次數,物證的增加又加重了原本只剩下8名法官的工作量,況且證人還可能拒絕出席造成二次傳喚,這些因素都有利於拖延審判時間。憲法法院終於在2月7日宣佈,決定將對證人的庭審時間持續到2月22日。參考前總統盧武鉉遭到彈劾的前例,憲法法院在結束對所有證人的庭審後,法官們還會有2周左右的評議時間才會出結果,這便説明樸槿惠的這第一張底牌已起到了拖延判決時間的效果,至少2月份做出判決結果的可能性已不存在,最快也將在3月的第二周前後,這便與3月13日十分接近。
二、 樸槿惠律師團集體辭職施壓憲法法院。前憲法法院院長樸漢徹卸任時提出的要在3月13日之前做出判決,曾遭到了樸槿惠律師團方面的嚴重抗議,稱其有毀判決的“公正性”,樸槿惠的律師團隊欲通過集體辭職表達反對的“重大決心”。目前憲法法院一邊受到樸槿惠方面的“審判要有公正性”的施壓,一邊又受到眾多國民和反對黨方面的“審判要迅速”的壓力。憲法法院明知接受樸槿惠方面追加證人的要求會拖延判決時間,卻仍決定接受近一半的追加證人,這是因為法院為保證審判日程的穩定進行,需要顧及樸槿惠律師團的臉色,以防止樸槿惠律師團抗議進行集體性辭職。根據韓國憲法規定,當事人若沒有代理律師,則無法要求進行審判或進行審判。因此,樸槿惠律師團隊的集體性辭職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脅迫憲法法院的作用,強迫憲法法院接收更多的證人以拖延判決時間。如果憲法法院無視樸槿惠律師團體集體辭職的“威脅”,這將給樸槿惠更多的時間來重新選擇、組成新的辯護律師團體,新的律師團體又需要時間熟悉過去長達5萬頁的審判記錄,這無疑會大大延長審判的時間,從而與國民所期待的“快速做出審判”的初衷更加背離,所以憲法法院此時不得不適當顧及樸槿惠律師團體的要求,適當地追加證人。這便是他們使用的第二張底牌。
三、樸槿惠親自出席憲法法院進行陳述辯論。證人的辯論都結束後,憲法法官將進行彈劾的最終評議。但是如果樸槿惠這時要求直接出席法庭進行陳述辯論,憲法法院將很難對其拒絕。因為樸槿惠作為該案的核心關係者,拒絕樸槿惠的出席陳述將不利於審判結果的公平性,引起更大的爭議。因此,如果樸槿惠提出親自到法庭進行陳述辯論,憲法法院一定會為其安排出席時間,將這一因素再考慮進去推算的話,判決結果在3月13日之後才做出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為樸槿惠拖延時間起到有效且重要的作用。這便是樸槿惠可能會使用的第三張底牌。
從目前情勢看,樸槿惠及其團隊與憲法法院之間已拉開“鬥法大戲”的帷幕,並有可能越演越熱。樸槿惠方面一邊喊著為儘早結束國政運營的空白而期待早日做出判決,一邊又喊著不要因為國民所期待的“迅速”而丟失了“公正”,兩方面地對憲法法院施壓,力求將國民的眾矢之的從樸槿惠及其團隊轉移到憲法法院。憲法法院接下來如何兼顧“公正”和“迅速”,在國民和樸槿惠團隊中做出合理又有信服力的判決,無疑將考驗著憲法法官們的智慧。(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