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走轉改】小農村大變化 ——仡鄉春節走訪見聞
新春佳節,中國人不管相距千山萬水、不管有錢無錢都要回家過年,這是一種不變的鄉愁情懷。很多人感嘆,才一年不見,家鄉已經悄然發生了大改變。
土木屋變身小洋房
春節期間,記者走進務川自治縣紅絲鎮先進村易地扶貧搬遷移民新村,呈現在眼前的是兩排格調統一、嶄新別致的仡佬民居和乾淨整潔的瀝青街道。
“我們按照群眾自己申請、政府統籌、統一施工、財政補助的建設模式來抓移民搬遷工作,達到了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目的。”紅絲鎮黨委書記申學忠説。
據了解,務川自治縣從2002年以來,每年投入大量資金,實施以“五通三改”(其中,2002年至2011年是“三通三改”)、“富學樂美”為主題的新農村建設,農村村容村貌、農民生産生活環境因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河溪環繞、阡陌交通、屋舍儼然,描繪出一幅幅讓人流連忘返的鄉愁畫卷。
2016年,該縣投資6.8億元,突出“二鎮八線十點”創建,打造示範點23個,建設項目213個,改造民居12564戶,安裝庭院倣竹欄杆或建“一戶一特”圍欄69373米,硬化通組公路176.1公里、院落18.1萬平方米、連戶路70.6公里,農戶人居環境得以明顯改善。
走進先進村易地扶貧搬遷移民新村的一家小飯館,屋裏寬敞明亮,整齊地排列著6張四方桌,客人們有的在吃粉,有的在聊天,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一位熟悉情況的村民説,這家價廉物美的家常餐館也是移民開的,鎮裏給他投資1萬元購買餐具搭起爐灶開餐館,現在每月收入3000多元。
“洋馬兒”升級小轎車
回家過年和拜年是農村過春節的傳統。在務川,以往親朋好友見到的第一句話是“吃飯沒?”如今,變成了“開車來的?”
春節期間,在鄉村隨處可以看到,道路邊、家門前、庭院裏和房前屋後,只要是通公路的村莊,附近或多或少停有各式各樣的車輛,以車代步,已成為了仡鄉民工和農村拜年的一道新風景。
王武村是分水鎮的一個行政村。全村1300余戶4000多人,離縣城80公里,離分水鎮政府30公里。海拔1300多米的高嶺山把王武村“拽入”大山範疇,打上了貧窮和落後的烙印。
“以前,通訊靠吼、交通靠走、生活靠磨、日子靠度……”從1985參加工作就一直紮根王武村的覃志華,對那種要啥沒啥的境況刻骨銘心,“因為交通不便,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老百姓最怕生兒子,這意味著一輩子光棍。”
“現在通了水泥路,不少人家都有了車,想去哪就能到哪,也不像自行車、摩托車那樣‘拖泥帶水了’。”村民張三爺一邊用毛巾清理自己剛買的上海通用五菱轎車,一邊感慨。
據務川自治縣道路運輸管理局局長楊貴江介紹,2016年,全縣新增小轎車1000余輛。其中,48%新增車輛都是返鄉農民工購買。
訪親禮品檔次高了
不僅交通工具發生了變化,走親訪友的禮品也都“更了新,換了代”。
正月十三,豐樂鎮官壩村小坳子組,一對母子拎著的兩袋禮品裏,有條換兒(豬肉)、花生牛奶和土雞蛋。
“禮品很豐盛啊!”
“以前都是一包白糖、一瓶酒,或者乾脆拿兩盒餅乾。現在日子好過了,不能寒酸噻。”劉大嬸笑盈盈地説道。
正月十三,務川縣城車站旁邊一家便利店裏,前來買拜年禮品的人絡繹不絕。
“進這麼多貨能賣完嗎?”看著便利店“貨滿為患”,筆者與老闆娘調侃。
“嘿嘿,放心吧,過兩天你再來就知道了。春節這幾天,我每天賣這些年貨都要賣2000多元哩。”老闆娘忙裏忙外,笑開了眼。
如今,老百姓錢包鼓起來了,年貨越來越豐富,拎一袋白糖、打一瓶酒去拜年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
來源:遵義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