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文物事業發展 “十三五”規劃發佈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林維):中國《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21日正式發佈實施。規劃提出了 到2020年建立日常性的全國文物登錄製度、每25萬人擁有1座博物館等文物事業發展目標。
目前,中國文物基本狀況如何?根據十年來開展的文物普查結果顯示,全國不可移動文物共766722處,文物藏品
4138.9萬件/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296處;世界文化遺産35項、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4項。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表示,目前全國文物家底的情況已經基本摸清,但這些數據是靜態的,因此在“十三五”、也就是2016-2020年期間,重點要建立日常性的文物登錄製度:“‘十三五’期間我們的重點是要建立日常的、經常性的文物登錄製度,即文物的情況要隨時能夠反映在我們的登錄體系當中,我們是一個動態的。同時,我們也要借助於各種新的手段,比如説雲平臺、互聯網、大數據等手段,不光是掌握文物資源的數據,還要隨時掌握文物的保存、展出、修復和研究情況等。通過掌握這些情況,能使這些數據在經濟社會發展當中、在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在公眾關注的文物保護領域,根據《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國家文物局將推動文物保護實現“兩個轉變”:由注重搶救性保護向搶救性與預防性保護並重轉變;由注重文物本體保護向文物本體與周邊環境、文化生態的整體保護轉變。
具體來説,首先要加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重點工作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工程合格率要達到100%;而針對可移動文物保護方面,要加強可移動文物修復工作以及加強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表示,“十三五”期間,國家文物局設立了12個重點文物保護工程,他舉例説:“比方説有一個‘考古中國’的重大研究項目,我們要進一步搞清楚早期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和我們早期中華文明的發展面貌和發展進程;再有是要實施長城保護計劃,重點開展長城的保護、維修、利用工程。”
我們知道,博物館是普通民眾與文物接觸的最直接的場所。規劃提出,要優化博物館建設佈局,到2020年,形成主體多元、結構優化、特色鮮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館體系。顧玉才説:“未來五年,我們身邊的博物館數量會越來越多。規劃目標是到‘十三五’期末,每25萬人擁有1座博物館。未來的博物館會通過借展、聯展、巡展等多種多樣的合作形式,使更多的文物從庫房出來,與廣大公眾見面。未來博物館的服務也將會更加人性化,通過互聯網、移動終端等手段,老百姓可以足不出戶就能欣賞到精美的文物。未來的博物館也會開發出更多的、更好的文化創意産品,會更加深入的走進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
同時,為了讓更多人能夠與文物零距離接觸,《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將進一步完善博物館免費開放工作機制以及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其中,全國國有博物館為中小學生講解服務要達到10萬小時以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