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城市規劃的變遷
雖然管轄面積只有約一平方英里(不到三平方公里),但金融城卻是整個倫敦的經濟心臟,世界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
國際在線消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段雪蓮):像所有的大都市一樣,倫敦也面臨著與日俱增的住房、交通和環境壓力。從金融城的“方圓一平方英里”到大倫敦地區,在經歷了向周邊區域的水準擴張后目前正在試圖向上伸展。也有人預測,未來20年後,倫敦將成為一個巨大的流動辦公室。
提到倫敦,人們經常會聽到倫敦城和大倫敦兩個不同的名字。那麼兩者在地理和行政概念上有何不同呢?倫敦城,或者準確地説,應該是倫敦金融城,是英格蘭最早的地方政府。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067年,威廉一世簽署特許狀,賦予倫敦金融城自治權。該自治權一直保留到現在,它擁有自己立法選舉的議事廳和市長,共同組成金融城政府。雖然管轄面積只有約一平方英里(不到三平方公里),但金融城卻是整個倫敦的經濟心臟,世界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而大倫敦地區則指金融城之外的,由32個次級行政區組成的倫敦,面積約1500平方公里,政府機構為大倫敦市政廳,現任市長是薩迪克•汗。可以説,倫敦金融城與大倫敦是類似 “城中城”的關係。
環繞倫敦城市的綠地帶。
倫敦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增長出現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頂峰時期達到860多萬,是世界上僅次於紐約的人口最多的城市。隨之而來的住房短缺、公共設施匱乏以及環境污染問題促使政府出臺了《大倫敦地區規劃》,以控制中心城區,發展分散新城為原則向周邊擴張,並將大倫敦地區規劃為內圈、近郊、綠帶和外圈,由32個次級行政區組成。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城市空間擴張過程中,英國政府同時出臺了《綠帶法案》,允許各地方行政區收購土地作為指定公共空間,禁止商業機構對這些保留綠地進行大規模開發。目前環繞大倫敦地區的綠帶有約51萬公頃,在倫敦與周邊的英格蘭鄉村之間形成了一個緩衝區,在降低環境污染方面起著顯著的作用,同時也限制了城市的無限蔓延。
倫敦新建築組織描繪的未來倫敦市中心的新建築地標圖。
對很多人來説,倫敦是一座“扁平”的城市,很少能看到高樓的蹤跡。但近幾年,倫敦的城市天際線悄悄地出現了變化,碎片大廈、“小黃瓜”(瑞士再保險公司大樓)、“對講機”(芬喬奇街20號商業大樓)等摩天大樓不斷挑戰著倫敦最高建築的紀錄。記者曾採訪過倫敦新建築組織的專家彼得·莫瑞。據他介紹,倫敦的人口增長速度是英國其他城市的兩倍,到2031年,倫敦人口總數將超過1000萬,而向上延伸是倫敦未來發展不可避免的趨勢。莫瑞還提到,在這方面,倫敦可以向香港借鑒經驗。他指出,香港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的國際化城市。相對密集的城市建設減少了市民因長途通勤而産生的污染,從而更好地達到了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據倫敦新建築組織統計,倫敦目前有263個在建項目涉及20層以上的高樓,其中最高的建築將為262米,還在計劃中的有24個建築項目,其中大部分為50層以上的高樓。
倫敦,一個巨型流動辦公室?
但也有不同的觀點。英國《金融時報》的專欄作家西蒙·庫柏認為,20年後,倫敦很可能變成一個巨型的流動辦公室,人們居住的地方也許離倫敦有十萬八千里,但高鐵,城際快軌,以及歐洲之星這樣的跨國列車會將倫敦與人們的居住地便捷地連接起來。事實上,英國正在籌建的高鐵2號線貫通後,從倫敦到英格蘭北部城市曼徹斯特僅需要一個多小時車程,而目前乘歐洲之星往返倫敦與巴黎或布魯塞爾,除去成本因素,也可以滿足城市通勤朝九晚五的時間需求。以倫敦金融城為例,金融城方圓一平方英里的範圍內只有一萬常住人口,但流動人口達33萬。每天有無數通勤族從倫敦其他地區甚至是倫敦以外的城市搭乘火車和地鐵等交通工具來金融城上班,而每到夜晚,金融城就再次恢復平靜,幾乎變成一座空城。所以,庫柏的設想也並非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