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京津冀協同發展調研行】三地“中關村”:創新協同新故事

2017-02-25 21:12:33|來源:光明日報|編輯:楊玉國

  【京津冀協同發展調研行】

  今後如果有人説起“中關村”,你可能需要追問一句“是哪的中關村?”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年間,一個科技創新協同的大舞臺、大産業鏈正在迅速成長。記者不久前在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等地調研採訪,發現了京津冀科技創新協同的新故事。

  協同下的大格局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讓我感到創業創新的春天來了,做創業平臺可以使我和創業者一起將夢想變成現實。”2月7日下午,在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北創百聯科技企業孵化器聯合創始人呂翔宙告訴記者。

  2016年11月,北創百聯在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掛牌運營,是落戶的第一家孵化器中心。短短3個月,北創百聯已吸引20家企業入駐,其中包括4家北京的企業。北京入駐企業的鹽鹼化荒地治理土壤修復、充電樁和新能源汽車等項目,與天津市的發展規劃正相契合。據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管委會執行主任金東虎介紹,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正式揭牌以來,每天都有新進展,已新增註冊企業35家,正在核名企業37家。

  2月9日,在河北,記者來到另一個“中關村”——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我們中心於2015年4月28日啟動,是中關村首個京外創新中心。目前,已吸引了83家企業入駐,其中45家來自北京。”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總經理扈德輝説。

  90多所高校、300多家科研院所、1.2萬家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300家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全國一半以上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擁有的科技創新資源不僅讓其他省份羨慕,在世界上也是數得著的。這些珍貴的科研資源為北京市的經濟增長提供源源不斷動力的同時,如何發揮更大的輻射放大效應?三地“中關村”的新故事正是科技創新協同實踐的折射。

  文化比硬體更重要

  “吸引我來的,不僅是‘中關村’的名號,也不僅僅是硬體,而是這裡的創新文化和創新生態。”記者在調研採訪中,多次聽到三地的科創人員這樣説。隨著一批協同創新平臺相繼運營,京津冀整個區域科技協同效應成幾何式增長。

  “我們公司的主營業務是綠色節能建材製造。從北京搬到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是因為這裡運營成本更低,同時可以依託保定大學城人才集中的優勢。公司遷來後,月銷售額從100萬元增長到600萬元。”北京綠建寶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尹飛説。

  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年間,由零散企業的“自發對接”到産業鏈的“平臺對接”,再到創新創業生態環境的“協同發展”,中關村與秦皇島、保定、張家口、唐山等開展協同創新和園區共建,將自身有經驗的創業孵化服務標準化、創業生態整體輸出,同時吸引適宜的北京創業項目到當地發展……中關村的創新文化基因植入項目,為當地産業升級和轉型發揮示範和促進作用。

  跳出一畝三分地,打造創新鏈

  “要跳出一畝三分地,打造京津冀的創新鏈、産業鏈、園區鏈、價值鏈,打造中國經濟發展新的支撐帶,形成新的增長極。”北京市原常務副市長李士祥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三年來,京津冀三地打破行政分割,形成了“北京研發—天津轉化—河北生産”的協同發展新格局。

  2016年6月,國務院批復了京津冀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建設方案,進一步促進京津冀三省市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政策鏈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區域創新體系;2016年9月,國務院出台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明確了總體思路、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印發實施,京津冀地區符合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異地搬遷資質互認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動力,推動形成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將打造引領全國、輻射周邊的創新發展戰略高地。

  (本報北京2月24日電 本報記者 張翼 董城 耿建擴)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