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三年:百姓感受看變化

2017-02-25 21:21:56|來源:人民網|編輯:楊玉國

  人民網北京2月25日電 (馬麗婭、趙青、唐玉潔、孫逸樺)京津冀三地雖然地緣相接,但長期以來,“北京吃不下”“天津吃不飽”“河北吃不著”的比喻折射出三地發展失衡的窘境。三年前的今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將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此後,京津冀三地按照總書記“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抱成團朝著頂層設計的目標一起做”的指示,“一張圖”規劃、“一盤棋”建設、“一體化”發展,使協同發展逐步邁向縱深。

  三年來,京畿大地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三地百姓又從中得到了哪些實惠?近日,人民網記者深入京津冀三地調研採訪,看到的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推進,公共服務逐漸均衡化發展,産業升級轉移穩步推進……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牛鼻子

  今年38歲的李國用回憶起之前在北京“動批”的打拼歲月,恍如隔世。在北京打拼了11年後,李國用和妻子把商鋪搬到了河北滄州東塑明珠商貿城。

  北京動物園批發市場,簡稱“動批”,形成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有1.3萬個服裝批發攤位,超過3萬從業人員,日均客流量10萬人次。如今,像“動批”這樣的低端批發市場已明顯不適合留在中心城區,搬遷成為它們的必然路徑。李國用搬去的商貿城便是在疏解非首都功能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動批”産業承接市場。

  “我老家在滄州市南皮縣,所以優先考慮離家近的商貿城,了解到他們的內部環境和優惠條件都不錯,就把北京的店面關了,整體搬了過來。”一開始,李國用也有怕客流量不夠、怕賠本的擔憂,但經過多次溝通,他的心中逐漸有了一本“安心賬”,“商貿城對我們商戶是前兩年免租金、第一年免物業費,加上其他方面的優惠,2年粗算下來能少支出40多萬元,這樣省下錢來慢慢積累客戶人脈也不著急。”

  去年9月,李國用的服裝店正式營業,時值銷售旺季,最多一天賣出了6000多套女裝。生意越來越好的他,有了進一步的想法,“商貿城距京滬高速出入口和高鐵站都是3公里,交通便利,內部環境也不錯,我計劃在這裡再要一個店面,把生意繼續做大。”

  根據商貿城的優惠政策,李國用還用成本價在附近買了一套房,把在老家的父母和小孩都接到了市裏生活,還給孩子選了所好學校就讀,“之前在北京就我們夫妻倆生活,現在一家三代人聚在一起,是多少錢也換不來的好事呀!”李國用欣慰地説。

  李國用只是眾多得到疏解的商戶中的其中一位,3年間,北京累計退出1341家高耗能、高耗水的一般製造企業,350家中心城區商品交易市場調整疏解,2.8萬戶商戶遷往天津、河北。承接地也不是簡單地將老市場、老模式複製過來,而是通過規劃實現産業升級,最終獲得抱團發展的紅利。

  “交通一體化”是急先鋒

  協同發展,交通先行。京津冀協同發展,交通的一體化被認為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急先鋒”,是強化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骨骼”系統,具有基礎性的意義。

  這一點,讓家住河北燕郊的王怡感觸頗深。2011年,王怡來到北京上班,將家安置在了燕郊。每天早晨6點鐘起床,單程花費2.5小時到達單位,是她每天的必修課。

  隨著北京城市的發展,和北京通州區只有一河之隔,地理位置相當於北京“東七環”的燕郊成為了大批“北漂”的聚集地。大批和王怡一樣的北漂青年被稱為“跨省上班族”,而“北漂艱辛”則是他們的另一個標簽。

  隨著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的發展,京冀間快速直達專線已有6條,其中3條通往燕郊,2條通往大廠,1條通往香河,這些線路的開通,推進了京津冀公共交通互聯互通。

  王怡們切實感受到了交通發展後帶來的變化:通往燕郊的公交車穩步增加,地鐵線也隨之規劃。伴隨著交通的發展,燕郊也有了大型商場、超市、連鎖商店。“從前一説起上班,大家都往城裏走,現在很多人就可以在燕郊上班,燕郊現在就像一個二線城市一樣,這樣的快速發展真是做夢也想不到的”,王怡告訴記者。

  現如今,包括燕郊、大廠、香河的“北三縣”,漸漸摘掉了“睡城”的帽子,成為了充滿活力的圍繞著首都的“衛星城”。

  據了解,《京津冀城際鐵路網規劃修編方案(2015一2030年)》(于2016年11月獲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明確,以“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大通道為主軸,到2020年,與基本實現京津保唐相鄰城市1小時交通圈,有效支撐和引導區域空間佈局調整和産業轉型升級。到2030年,基本形成以“四縱四橫一環”為骨架的城際鐵路網絡,總里程超過3000公里,滿足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京津冀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已覆蓋區域內9個城市,包含北京城六區全部地面公交線路(除定制商務公交),北京地區累計發卡1.6萬張。在這個基礎上,地鐵一卡通互聯互通預計年底前也可以實現。

  “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是出發點和落腳點

  京津冀協同發展,出發點在民生,落腳點也在民生。宜居的、完善的、便利的生活環境,是每一個老百姓的期待。

  交通設施互聯互通,使得老百姓最關心的教育、養老、醫療等涉及民生的公共服務能夠率先破除地域藩籬,實現協同發展。

  “老師您看,這只筆的外殼是黑色的,筆蓋打開後……所以,老師您願意買我這支筆麼?”

  “介紹得可真好!我買了。”

  這是北大附中天津東麗湖學校很常見的一幕,學校原汁原味的複製北大附中已經成型的教學模式。體驗式中文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成為理解生活、體驗生活的一種方式。

  “正是學校的這種教育理念吸引了我。”學生家長王女士説,“沒想到在天津也能享受到北京優質教育資源。”

  中新天津生態城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後這樣的學校會越來越多。

  “京津冀地區還組建了基礎教育合作聯盟,促進課程互選、學分互認、教師互聘、學科共建和師生交流。”天津市教委主任王璟説。

  在一個跨越區域邊界的新平臺上,融合京津冀三地教育資源的“大教育圈”正在成型。

  下有小,上有老。教育協同發展了,養老協同也不能落下。

  天津武清區養老護理中心,是京津冀三地協同養老的試點機構。一年前,張奶奶從北京昌平搬到武清養老護理中心。問及為何從北京搬到天津,張奶奶提高了聲音:“這裡離北京近、費用低、居住環境好,性價比特別高。”從天津市南開區搬過來的劉奶奶也連聲説,“住得好吃得好,不用自己做飯,打掃衛生有護工,我們在這兒住著舒心!”

  天津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國家正建立省級異地就醫結算平臺,以後老人在異地看病可以實現醫保即時結算。除此之外,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門已經擬制了包括養老機構綜合責任保險補貼、困境家庭服務對象入住試點機構補貼政策、承接政府購買服務養老服務項目扶持政策、醫養結合扶持政策、鼓勵試點機構給予老年人入住扶持政策等。這些政策有望今年內實施,讓京津冀三地老人異地養老無障礙。

  健康,是人人關注的民生話題;醫療,是京津冀一體化的“探路者”。“跑北京、天津看病的少了,在家門口就診的多了。”三地的醫療人才和技術自由流動起來,才能切實有助於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目前,河北260多家2級以上醫療機構與京津達成的醫療衛生合作項目超過400個。

  後記:京津冀協同發展,這個發軔于春天的故事,正在中國版圖上激情書寫,從頂層設計到全面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棋局越下越大,從雙城聯動,到多城聯動,京津冀城市群正在崛起。未來,京津冀地區將更加緊密地攜起手來,在協同發展中共同書寫京津冀三地的發展新篇。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