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中科院:京津冀存在重度複合大氣污染類型 建議加強治理針對性

2017-03-02 16:59:15|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谷士欣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柳青):中國科學院3月1日公佈“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科研項目進展,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表示以京津冀地區污染為代表的複合污染治理任務十分艱巨,建議加強針對性治理,實現精準治霾。

  大氣灰霾如何産生以及如何控制,不僅是大氣科學研究面臨的前沿課題,也是當前中國需要解決的重大環境污染問題。中國科學院自2012年啟動了“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以PM2.5的生成、演化和控制為核心科學問題,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為重點研究區域,闡明區域灰霾形成的關鍵物理化學機制,識別關鍵污染物和污染源,為控制灰霾污染提供科學可行的技術和政策解決方案。

  3月1日,中科院公佈“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進展。專項首席科學家賀泓研究員表示,污染排放是灰霾形成的內因,PM2.5來源包括直接排放和二次生成,出現以低風速和逆溫為特徵的不利氣象條件則是霧霾形成的外因。賀泓説,中國産業佈局相對集中,尤其是京津冀地區目前形成了燃煤、工業排放、機動車、農業排放多類型污染、高負荷共存的重度複合大氣污染類型,加劇了治理的難度:“北京已經到了後工業化的程度,超大城市,主要的污染是生活、交通帶來的,典型的污染物,比如説,機動車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天津市工業化後期,石油化工帶來的揮發性有機物以及工業燃煤帶來的二氧化硫等等,河北是處在工業化前期或者是中期,代表性産業是重化工,像鋼鐵、煤化工、建材、水泥,玻璃陶瓷,都是高效能的工業,還有一些很嚴重冬季採暖和農民的散燒煤問題,所以典型污染物是燃煤帶來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等。”

  大氣灰霾治理,科學監測是基礎。目前中國灰霾監測側重地面監測與採樣分析,對大尺度的灰霾監測與形成機制關注有限。“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開發了空氣品質衛星遙感監測系統,憑藉其覆蓋面廣、實時觀測和空間連續等優勢,為灰霾監測及治理提供了全新視角。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程天海介紹説,中國2013年才實現全國尺度大氣顆粒物地基監測,截止目前只有4年有效監測數據,無法有效研究中國污染時空分佈特性。衛星遙感則可以大大提高提高對中國大氣顆粒物歷史特徵的認識水準:“要監測灰霾,要認知灰霾,必要把它的歷史特性搞清楚。衛星遙感手段的特色是可以拓展(時間)。衛星是從1980年對地球開始觀測,對大氣探測比較高精度的數據是從2000年開始,因此把2013年到2017年的數據,擴展到2000年到2017年,並且加以延長。把這些多遠的遙感信息混合在一起,可以看出灰霾天氣的變化發展情況或者是區域傳輸的情況。”

  “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首席科學員賀泓表示,2013年至2016年,全國空氣品質平均改善幅度在30%左右,污染更重的京津冀地區改善幅度更大。但是,顆粒物濃度還遠未達到環境顯著改善的拐點,這是公眾還沒有明顯感受到大氣品質改善的主要原因。賀泓説,針對當前存在重度複合大氣污染現狀,需要加強治理的針對性,力爭精準治霾:“一線大城市,還是要機動車尾氣的控制放在突出位置,儘快加快新車排放標準的升級,加強在用車的監控,高排放車在運行。實行尾氣凈化裝置定期更換制度,加快淘汰老舊的車輛,發展公共交通,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立法控制非道路機動車,比如工程車,農用車等排放。重中之重是治理排放分擔率高的重型柴油車。港口城市應加強船舶排放污染的控制。”

  據了解,為了配合外場觀測和實驗室模擬研究,中科院還研發了鐳射誘導熒光探測系統、大氣臭氧鐳射雷達、大氣細粒子鐳射雷達等一系列先進科學儀器,併發展了大氣灰霾多模式集合預報系統,打造了國內領先的燃煤煙氣脫硝催化劑應用技術研究平臺,為控制灰霾污染提供科學可行的技術解決方案。

標簽:霧霾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