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一週文化盤點:電影産業促進法實施 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國博開展

2017-03-03 13:10:37|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瑞芳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林維)本週,《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産業促進法》正式實施,明確電影産業屬性和管理標準;中國文聯十屆二次全委會在京召開,多舉措讓傳統文化“活起來”;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國博開展,“中國元素”閃耀全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産業促進法》于3月1日起正式實施,其中規定,中國國務院應當將電影産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將電影産業發展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表示,這就意味著,該法從立法宗旨方面強調了電影作為産業的屬性。魏鵬舉説:“我覺得最大的作用是(體現)在産業意義上。一個方面是會極大的促進電影産業投融資的繁榮。(從)全世界電影産業的發展來看,它越來越趨向於資本密集了。第二個大的影響,是國家政策對於電影産業發展的扶持一個是更加的明確,另一方面力度會日益加大。”

  此外,作為中國文化産業領域的第一部法律,《電影産業促進法》還對電影創作、攝製,電影發行等操作層面作了詳細規定。例如,明確規定未取得《電影公映許可證》的電影,不得發行、放映、參加電影節(展),不得通過互聯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等信息網絡進行傳播,不得製作為音像製品;不得改成網絡電影在網上發行。這也意味著,網絡電影的審核終於與傳統電影逐漸同步。

  再比如,針對近年來電影行業記憶體在票房造假等亂象,該法也在懲罰金額等方面作出了明確規定:對於虛報、瞞報票房收入等違法行為,將把罰款數額與違法所得掛鉤,實行“按倍記罰”。

  中國文聯第十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2月28日在北京召開。會上,相關負責人總結了近期中國文藝領域工作的亮點。中宣部副部長 景俊海指出,風靡全國的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等作品就讓中國傳統文化迸發出新的生機,增強了民族文化自信。春節期間熱播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充分反映了人們對優秀傳統文化是有著極大熱情的。這幾年,中國文聯實施了一系列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點項目,比如‘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歷時五年,推出了不少內容厚重、藝術精湛的畫作;比如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等。

  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是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實施的中國口頭文學遺産數字化工程。據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介紹説,該協會已經把60年來採集的民間文學資料進行了數字化,截至目前,已形成了1.1萬餘冊、約20億字資料。文化的復興我感覺具體的要抓傳統文化的種子、文化的基因。我想,中國的民間文學其實是在中國傳統文化浩瀚的大海當中是最普及的,最接地氣的,是老百姓的生活。因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已經過60年來的收集、整理、研究,包括我們民間故事、兒歌、歌謠等,這樣更親切的、更有鄉音的、更有本土文化的傳統,需要繼承和發展。

  “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2日起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據大英博物館館長費舍爾介紹説,展覽從大英博物館800多萬件藏品中精選出100件(組)展品,從古代石器,到當代人工製品,縱橫200萬年,橫跨五大洲。“大英展旨在用物品來講述歷史,這些物品所來自的社會,有些是有文字記錄的,而有的沒有。所以在歷史長河中,我們試圖在不同的文化間建立一個平等關係。這個展覽介紹了一種新的對待文物的觀點,就是讓它們向公眾講述過去200萬年曆史的故事。這個展覽現在已經有100萬觀眾看過了,它一直在進行全球巡展,巡展國家包括阿聯酋和澳大利亞等。

  “大英展”展品囊括古埃及女貴族的木棺、印加金羊駝、約西元前700年的大洪水楔形文字泥板、德國著名畫家丟勒的木版畫作品《犀牛》等文物精品。此外,展覽中共有10件來自中國的文物,包括一件出土于中國河南省的唐朝三彩文官俑、一件元代青花瓷、還有來自深圳的太陽能燈具等。“大英展”的中國元素吸引了觀眾的注意。

  有觀眾説:“有幾件中國的展品在世界史當中佔有一席之地,這應該是我們所有的中國人應該自豪的。比如有一件商朝的青銅器,代表當時中國在世界文明中是非常領先的,特別是青銅器製造技術和它代表的中國的禮制文化,是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的。”

  除了大英博物館的100件展品之外,在每個展覽場地,舉辦方都要為這一展覽增添一件代表性物品作為第101件展品。此次國博挑選了“2001年宣佈中國重返世貿組織(WTO)的木槌和簽字筆”作為第101件展品。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