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敘利亞巴爾米拉:戰火涂炭的文明“死城”

2017-03-06 07:10:54|來源:新華網|編輯:韓基韜

  兩千多年前,在敘利亞沙漠中部有一個綠洲國家巴爾米拉,這裡有著精美的神廟和古羅馬競技場,人們安居樂業。兩千多年後,同一片天空下,往日的文明古城在炮火中消逝,只剩下矗立在地面上的石柱,還有隨處可見的子彈殼。

  本月初,敘利亞政府軍再次從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手中收復巴爾米拉古城。當地時間4日清晨,新華社記者跟隨政府軍從首都大馬士革出發,前往這座古城。

  巴爾米拉古城位於大馬士革東北200多公里處,在西元1世紀末就成為連接波斯王朝與羅馬帝國的貿易中心,197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産名錄。

  2015年5月,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攻佔巴爾米拉。去年3月,敘政府軍收復這座古城。12月,“伊斯蘭國”極端組織再次奪取巴爾米拉。敘政府軍於今年1月展開收復巴爾米拉的軍事行動,並於近日重新奪回古城的控制權。

  記者在巴爾米拉古城中的古羅馬競技場看到,原先矗立在競技場中央的石柱已全部被炸毀,地面上全是瓦礫和石塊。“伊斯蘭國”武裝人員佔據巴爾米拉期間,在這裡公開處決人質和當地平民。

  去年3月,敘利亞政府軍收復古城後,敘國家交響樂團在這座露天競技場舉辦音樂會,以慶祝勝利。而如今曲終人散,競技場遺址也慘遭厄運。記者參觀競技場時遇到一些演奏者,他們坐在被炮火炸斷的巨石上,彈奏著樂器,唱著敘利亞傳統歌曲,歌聲縈繞在這片斷瓦殘垣中,和著古城的風聲,好像輕輕地嗚咽。

  2015年10月,“伊斯蘭國”武裝人員將巴爾米拉古城有著2000年曆史的凱旋門夷為平地。凱旋門原本由一扇大型拱門和兩側的小拱門組成,拱門頂部鐫刻著美麗的幾何和植物裝飾圖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為“巴爾米拉藝術的傑出代表”。而當記者來到凱旋門遺址時,發現這裡除了石柱和散落的石塊,別無他物。殘存的石柱上留有自然侵蝕的痕跡,這些建築經受住數千年自然的洗禮,卻最終倒在人類的炮火下。

  此外,巴爾沙明神廟、塔墓等標誌性建築也在戰火的摧殘下不復存在。這座持續繁榮300年之久的文明之城,在敘利亞政府軍與“伊斯蘭國”極端組織多次爭奪中,除了瓦礫和屈指可數的倖存石柱以外,其他什麼都沒留下。

  在巴爾米拉的居民區,路邊的居民樓被炸得千瘡百孔,每戶人家的窗戶玻璃在炮火中震碎,留下黑黢黢的窗口,好像一隻只黑暗的眼睛注視著空無一人的街道。很多建築物被炸得焦黑,樓梯坍塌,一片殘骸。街道上佈滿彈坑,散落著炸飛的門板和民眾逃亡時留下的衣物。3月的敘利亞陽光明媚,春意盎然,但巴爾米拉的居民區卻寂靜無聲。風吹過街道,地面上的鐵皮門板偶爾發出“咚咚”的聲音。不過,這聲音再不是巴爾米拉居民去鄰居家做客時的敲門聲。

  據敘利亞官方媒體報道,“伊斯蘭國”武裝人員2015年佔領巴爾米拉後,殺害數百名當地平民,包括婦女和兒童。2015年8月,一生致力於保護和研究古城遺跡文物、年逾八旬的考古學家哈立德·阿薩德在巴爾沙明神廟遺址慘遭極端分子斬首,曝屍街頭。

  隨著敘利亞政府軍收復巴爾米拉,“伊斯蘭國”極端組織的活動範圍將大大受限,同時敘政府軍從大馬士革到敘東部地區的補給線得到進一步鞏固。

  “‘伊斯蘭國’與政府軍多次爭奪這座古城,此次政府軍迅速收復古城是想告訴世界,巴爾米拉是我們的文化遺産,”一名政府軍准將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不管恐怖分子逃到哪,我們都會繼續對他們實施軍事打擊。總有一天,恐怖分子會在敘利亞銷聲匿跡,敘利亞將成為充滿文明、生命和陽光的國度,我們不會把敘利亞拱手讓給任何人。”

  兩千多年前,也是在同樣明媚的三月天,巴爾米拉居民開始了一天的勞作。他們留下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是人類共同的記憶。願這記憶,不在硝煙中淪為想像。(新華社大馬士革分社記者 車宏亮)(新華社專特稿)

  原標題:敘利亞巴爾米拉:戰火涂炭的文明“死城”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