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發佈國民大數據:年收入高於30萬未必幸福
大調查發現1:百姓投資意願趨於穩健,保險成投資首選
大調查發現,2017年中國百姓投資心態整體呈現“穩健”、“保守”狀態,“保險”成為了人們投資的“香餑餑”,投資意願2017年上升到了八年來的最高點。2017年百姓股票投資意願基本與去年相當,略有上升,並且是近六年來的相對高位。同時,我們也發現,在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三線城市中,三線城市的投資方式更“勇敢”再選擇“激進”投資的選項中,三線城市(58.41%)的意願明顯高於二線城市高於一線城市。
大調查發現2:30萬“高收入”成拐點,再多未必就幸福:
大調查發現,雖然“收入多少”與“幸福感”基本呈“正相關”,但我們發現:年收入在30萬形成一個幸福的拐點。超過三十萬的家庭隨著收入越高,幸福感逐漸下降。年收入在100萬元以上的高收入群體幸福感低於8-12萬的家庭。
他們當中,感覺到“不幸福”的人群比例幾乎與低收入群體(年收入1-3萬元)相當。“錢”真的不是萬能的。
大調查發現3:小城最溫暖,幸福感“十項全能”
“小城市”幸福感來自哪?簡言之就是“十項全能”——對目前生活狀態的打分,從收入狀況到食品安全,從住房條件到交通出行,大調查列出的10個選項地級市全面超越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小城”居民不僅感受幸福,對未來也更有充滿信心。大調查發現,有56.73%的地級市受訪者認為2017年他們的收入將會增加,遠超過大城市。預計收入會減少的比例,也低於大城市。
大調查發現4:一線城市“忙充電” 二線城市“重養生”
70後成為2017年更願意投入“自身大腦建設”的主力,有著強烈的教育培訓需求;不同收入的人群中,年收入在3-8萬和20-30萬的受訪者在教育培訓上的消費意願最高。從區域看,一線城市在“教育培訓”和“文化娛樂”上,表現出了明顯高出二三線城市的消費意願;以北京為代表的所有一線城市均在“教育培訓”消費意願的前十位。
大調查發現5:“情感生活”上升為影響幸福的主因素!
什麼影響著人們的幸福?大調查用10年時間尋找著答案,我們發現,過去10年,影響中國人幸福感的因素正在發生變化。
情感生活很重要:
從整體趨勢來看,“收入水準”、“社會保障”對幸福感的影響已經不再像十年前那麼顯著,而婚姻情感的影響卻在上升。正所謂家和萬事興,一份和諧的家庭關係、一份真誠的情感,對人們的幸福是有多麼重要。
“單身人士”真的不開心:
不同的情感關係,幸福感又有什麼不同?
大調查發現,有“伴侶的人”比“單身的人”更幸福,最幸福的是“未婚有戀人”的人群。想收穫幸福,談場戀愛是個好方法。
大調查發現6:“房子是用來住的”獲百姓認同,租售並舉時代來臨
2016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若干意見》,旨在規範住房租賃市場發展,促進我國住房市場由以售為主向租售並舉轉變。從這次大調查看,租賃正在成為一種城市居住方式,租售並舉的居住時代正在來臨。
大調查通過數據洞悉百姓財富觀的變化,發現過去三年,百姓購房意願持續下降,將近8成的年輕受訪者表示,如果租房子品質足夠好,或者租期足夠穩定的話,願意一直租房。這個結果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可以預見“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正在深入民心,中國房地産業租售並舉的時代正在來臨。
大調查發現7:“健康中國”,提升國民幸福感
從衣食住行到信用環境,從民生期待到幸福感,大調查通過數據,尋找實現全面小康的抓手。大調查發現,“健康狀況”已經在百姓心中成為影響幸福感的首要因素(54.19%),其他因素是:家庭關係(47.79%)、收入(43.81%)、婚姻或感情生活(41.86%)。
由此可見,“十三五”規劃提出健康中國戰略,或將成為提升小康滿意度和幸福感的重要政策抓手。
大調查細化對比發現,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工作壓力(53.97%)、空氣品質(43.79%)、情緒心態(41.82%)、食品安全(37.26%)、飲食習慣(35.54%),選擇這五項的受訪者均超過三分之一。
大調查發現8:10大精準扶貧政策,“易地扶貧搬遷”最受困難群體期待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民生是為政之要,必須時刻放在心頭、扛在肩上。在當前國內外形勢嚴峻複雜的情況下,更要優先保障和改善民生,該辦能辦的實事要竭力辦好,基本民生的底線要堅決兜牢。”最近幾年,國家扶貧攻堅力度不斷加大,2016年農村脫貧人口1240萬人,易地扶貧搬遷249萬人。
調查結果顯示,家庭年收入1萬元以下的困難群體,最關注的精準扶貧政策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異地扶貧搬遷/職業教育培訓/扶貧小額貸款”。這為扶貧攻堅決勝階段的精準施政,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參考。
值得注意的是調查數據與扶貧工作成效成明顯正比,低收入人群(家庭年收入低於1萬元的受訪者)的幸福度上升,2016年感覺幸福的比例遠高於2014年。
大調查發現9:百姓消費升級,旅遊連續兩年成消費首選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4%,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4.6%,消費對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日趨見強。
從旅遊到保險、從汽車到家電;哪些行業會火爆?哪些行業會預冷?大調查通過數據洞察消費者行為,精準預測市場熱點和趨勢。中國百姓買買買的行為背後,消費意願和品牌偏好發生了什麼深刻變化?對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又有什麼啟示呢?
大調查數據顯示,旅遊(45.52%)、電腦等數碼産品(42.33%)、家電(40.42%),被受訪者列在了2017年預期消費的前三位。這與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要發力領域相當吻合。
比對大調查歷史數據發現,旅遊、家電、數碼産品、保健養生均已連續三年呈上升態勢,其中,“旅遊”持續三年被受訪者列在消費意願的首位選項。這些表明,百姓收入水準提高後,對生活品質有了更高追求,消費升級正注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價值的是,大調查設置了專門問題——“消費者願意為商品的哪些因素買單”,結果顯示,受訪者最看重的是品質和耐用性(71%)、安全可靠性(53.7%)、品質和質感(31.8%),“明星效應”排位最低。把握這些來自消費者的數據,有利於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更精確的方向。
大調查發現10:“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百姓信心足
2016年,中國經濟穩中向好,全年經濟增速6.7%,位居全球第一。這給百姓未來一年收入預期平添了更多支撐,這在大調查數據中有直觀的反映。
大調查數據顯示,超過55%的受訪者預期2017年收入會提高,與過去10年的數據對比,處於中高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從2014年起收入高增長預期的受訪者比例連續遞增,預期2017年家庭收入增長將超過20%的受訪者比例為13.52%,達到近五年來最高點,預期收入將持平的受訪者比例也在上升。
從省份看,收入信心排名前十的是青海(67.77%)、西藏(64.89%)、海南(64.86%)、吉林(64.34%)、寧夏(64.00%)、安徽(62.79%)、山東(61.79%)、陜西(60.38%)、貴州(59.80%)和重慶(59.41%)。這十個省份大多屬於我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分佈數量多的省份。由此可見,國家改善民生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正在逐步落實並産生實效,困難地區和困難群眾的收入信心越來越足。
誰的收入信心最爆棚呢?大調查數據顯示,90後年輕人和60歲以上老人在預期收入增長超過20%中的佔比最高,分別達到16.06%和13.37%;年收入1萬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收入信心更足,預期增長超過20%的佔比超過17%;有創業意願的受訪者,預期收入增長超過20%的佔比則高達30.03%,大致3倍于沒有創業意願的人群佔比(11.73%)。
由此可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讓年輕人對未來充滿信心;國家基本民生保障政策的推進,讓低收入家庭對生活改善有了更多嚮往;離退休金、養老金收入持續上調,則讓老年人晚年生活越來越少了後顧之憂。
大調查還發現,自2013年以來,農村居民收入信心持續高於城市居民。本屆大調查中,55.01%的農村受訪者認為,2017年收入會提高,高於城鎮受訪者53.44%的比例。這證明,隨著近年各項扶農惠農政策落實到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持續縮小,農民增收信心更強。
(原標題:央視發佈國民大數據:年收入高於30萬未必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