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影《家的味道》:母親的油渣飯能否喚回兒女親情?
【編者按】2016百部中國夢微電影徵集活動圓滿結束。《家的味道》成功入圍“情感倫理單元最佳影片獎”提名。本次活動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指導,中國青年報社主辦。千余部作品講述了不同的中國故事。微電影導演們通過鏡頭展現“中國夢”,完成他們的尋夢、追夢、圓夢之旅。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傅曉羚
提到屬於家的味道,你能想起什麼?是那一道媽媽做的那道熱騰騰菜肴?父親無言的背影?還是奶奶溫暖的懷抱?
有這樣一家四兄妹,為了趕赴父親的七十大壽聚會,在一個晴空萬里的日子,紛紛從自己的“小家”回到父母的祖屋。而回家後,他們看到的卻是守在屋外臺階上的老父親,正舉著雨傘久久佇立遠眺——由於老年癡呆症,他早已認不出長大的兒女們,記憶還一直停留在過去的時光。
老父親懷念過去,而回到久違的家中的兒女們,卻互不理睬、各自懷揣著無關父母的心事:老二家的女兒樂樂滿心惦念著期待已久的明星演唱會,她只有“陪爸爸來看爺爺”,才能得到觀看演唱會的許可;老三家夫婦倆時不時猜想著肚子裏孩子的性別,卻把年幼的女兒晾在一邊……廚房升起一道道炊煙,已不見昔日家中小女兒的歡笑,只有長女與老母親相互操持家務的背影。
“由於常年奔走在外地,家對於現在很多年輕人來説,仿佛血脈已經成了唯一的維繫,真正的屬於家的味道,正在被淡忘。”在導演李軍看來,對於許多父母來説,“一家人好好在一起吃個飯”這麼簡單不過的日常,甚至成了時下許多家庭的奢望。在這種觸動下,他拍攝了這部微電影《家的味道》,同時這也是他的“幸福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微電影(前兩部為《幸福的屌絲》《幸福的味道》)。
作為當下流行的一種藝術形式,微電影對於李軍來説,已是再熟悉不過。“和大電影不同,微電影的語境要既能夠打破常態,又能引發共鳴”,已經有5–6年微電影拍攝經驗的他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要在短短十幾分鐘的微電影裏引發觀眾的共鳴,對於導演和編劇來説,也是不小的挑戰。在《家的味道》中,老父親遭遇老年癡呆症,“更有助於家中不同形象的塑造,勤勉持家的媽媽這個人物才能立得起來,也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李軍説。
影片中,家人的冷漠關係轉變是從一碗油渣飯開始的。
對於老父親來説,那碗熱騰騰、和著油香味的油渣飯,是記憶裏女兒燕子最愛的食物。小時候,燕子還曾因為和弟弟阿康爭著吃油渣飯而鬧得哭鼻子……儘管如今已經認不出兒女的模樣,往昔的光景,老父親卻記得比誰都清晰。在自己七十大壽那天,這個走路都走不穩的老人興衝衝地從廚房端出做好的油渣飯,三步並作兩步地挪到孫女樂樂面前,迫不及待地勸著:“燕子,你最喜歡吃的油渣飯,快來吃了它吧!”
“我不喜歡吃油渣飯!”老人的熱情再次換回了冷漠,“咣當!”隨著邊戴耳機邊盯手機螢幕的樂樂隨手一推,這盆油渣飯就這樣連碗帶飯地摔碎一地,時光在一瞬間,戛然而止。
三秒後,手足無措的老人在兒女的圍觀下,顫抖著彎下腰收拾起碎片。“熟悉的屋檐,陌生的臉,是否記得他,還在那等待啊……”在背景音樂中,整部影片的衝突就此達到了高潮。
對於這一衝突,李軍感嘆道:“我們懷念的其實是最初的童年記憶,但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嗅覺都不敏感了。在社會中成長的我們失去初心,原味就這樣沒有了。”在他看來,簡單的一碗飯,呼喚的,正是最原始的親情。
除了情節,影片的角色設置也頗有講究。常年幫母親料理家務的大女兒、視錢財為萬能的二兒子、為腹中胎兒的性別反復計較的三女兒、常年在外不回家的小兒子……家中的兒女們各有各的特徵,夠成了具有時代特色的人物群像。
“家庭是國家社會的縮影,在那一代人的家中,常常是最小的那一個最招父母疼愛,而最小的往往最容易恃寵生嬌。老大不管是女孩還是男孩,一般都是家庭子女中最顧家的一個。”關於人物設置,導演李軍解釋道,影片中,老二把錢看得最重要;而三女兒的家庭離父母的祖屋最近,卻很自私,人物具有典型的小市民性;老一輩對獨生子女的縱容,在不擔當的小兒子身上,恰巧也得到了最集中的反映。
值得一提的是,微電影《家的味道》主要場景安置在大院中,導演李軍在場景選擇和布景上,也特意注重南北方人對於“家”的觀念的共性,“讓南北方人在觀看時,都會感覺這是自己印象中的家。”他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此外,影片中的主創人員雖已是職業演員,卻也經歷了幾番篩選,才最終敲定。最終,該片在2016百部中國夢微電影徵集活動中,成功入圍“情感倫理單元最佳影片獎”提名。
李軍表示,“希望大家看到電影,實際就是看到自己,而不要把它當一部電影來觀賞。”他想要通過《家的味道》告訴天下兒女,這個世界上,在你看來最平凡的東西,才最不平凡。
視頻連結:http://v.cyol.com/content/2016-12/02/content_148161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