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習近平總書記的初心·梁家河篇(視頻)
在陜北,他“看到了人民群眾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在正定,他實現了改善農民生活的承諾;在80年代末的寧德,他説“當官不要想發財”。跟隨央視原創微視頻,一起追尋習近平總書記的初心。
習近平曾經插隊的陜西省延川縣梁家河村
1995年《東方時空》節目資料
習近平:在陜北插隊的七年,給我留下的東西幾乎帶有一種很神秘也很神聖的感覺,我們在後來每有一種挑戰,一種考驗,或者要去做一個新的工作的時候,我們腦海裏翻騰的都是陜北高原上耕牛的父老兄弟的信天遊。下雨颳風我是在窯洞裏跟他們鍘草,晚上跟著看牲口,然後跟他們去放羊,什麼活都幹,因為我那時候扛200斤麥子,十里山路我不換肩的。
解説:出身於革命家庭的習近平15歲的時候去陜北農村插隊,在7年的摸爬滾打中,實現了他從格格不入到和老百姓融為一體的轉變。用他自己的話説,這是很徹底的過程。
習近平:我很自豪,自己能夠出生在一個革命家庭裏,家庭有很嚴格的革命傳統教育,總是講孩子們不要放在溫室裏,要經受大風大浪。
梁家河村村民 石春陽
石春陽(63歲,梁家河村村民):冬天打壩的時候呢,習近平呢,那時候也就二話不説,挽著褲腿,光著腳就下去鏟冰,也不考慮落什麼後遺症不後遺症。
他在報紙上看到四川農村辦沼氣,他自費到綿陽學習,回來以後呢,在梁家河辦成了陜西第一口沼氣(池)。
習近平:第一口池子是頗費功夫的,一直看到這個沼氣池兩邊的水位在漲,但是就是不見氣出,最後一捅開,濺得我滿臉是糞,但是氣就呼呼往外冒。我們馬上接起管子後,我們的沼氣灶上冒出一尺高的火焰,我看再憋一陣子,池子要炸了。就在那個時候,我們這個沼氣池捅開,另外的沼氣池相隔一兩天就建成了,但是我們還是第一。
石春陽(63歲,梁家河村村民):大家就推薦他,參加了這個延安地區上山下鄉,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在這個會上,給他獎了一輛三輪摩托車。如果他要自己用這個摩托車的話,也是挺方便的,但是他沒這樣做。他覺得這個摩托車對村上不實用,就到農機公司去,換成了手扶拖拉機,帶了一個磨面機,還帶了一個粉碎機,一次他就換了這三樣。
梁家河村村民 張衛龐
張衛龐(69歲,梁家河村村民):到後來他當了書記,(來村裏的知青)就剩他一個人,沒辦法生活,他跟我們一家一塊吃飯,光在我們家吃飯就吃了將近一年。人跟人的關係,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處好的。1975年習近平考了清華大學以後,第一件東西,他就把這個針線包拿出來,拿出來給了我。他説,咱們在一起七八年了,也沒什麼好東西送給你,把這個針線包送給你,送給你作一個紀念。這個針線包是習近平在我們梁家河插隊的時候,他媽媽親手做的這個針線包,給了他,上面繡了三個字,娘的心三個字,三個紅字。
他走的那天是,早上習近平還睡著呢,鄉親們都到他的院子裏,都到他睡的那個院子裏面,院子都,院子裏都站滿了人,他把門一開,看見大家都站那兒送他呢!走的時候那個情景是,梁家河的老老少少都流淚了,包括習近平也流淚了。
在延川縣城送習近平一共去了十三個人,一個人湊兩毛,一個人湊五毛,湊的錢照的相。放得下放不下,不走不行,人家有人家的前途,不能在農村待一輩子啊。
習近平:我的爺爺也是農民,我的父親是從農民走上革命道路的,我自己也去當了七年的農民。
我覺得在我一生中,對我幫助最大的是兩種人,一種就是革命老前輩,一種就是我那陜北老鄉。
記者:這種歷練對您今天有什麼影響?
習近平:看到了人民群眾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眾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會,這個是最根本的。很多實事求是的想法,都是從那個時候生根發芽的,以至於到現在,每時每刻影響著我。
習近平:(畫外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聲音來源:2012年11月15日 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的講話)
(原標題:初心·梁家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