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微電影】《莫朵格依》:“天仙妹妹”為搶救羌族音樂放棄北京發展機會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隋明照
【編者按】2016百部中國夢微電影徵集活動圓滿結束。《莫朵格依》成功入圍並獲得“家國情懷單元最佳影片獎”提名。本次活動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指導,中國青年報社主辦。千余部作品講述了不同的中國故事。微電影導演們通過鏡頭展現“中國夢”,完成他們的尋夢、追夢、圓夢之旅。
“5·12摧毀了爾瑪人的家園,羌山呼喚我,我不能不回去。”才華出眾的羌族女孩爾瑪依娜,在汶川大地震後,想起遭受重創的家園,想起爺爺對自己一定要把羌族文化傳承下去的囑託,放棄了去北京歌舞團工作的機會,回到了大山中的家鄉。她脫下高跟鞋,重新穿起羌族服裝,挨家挨戶尋找熟悉羌族音樂的老鄉們,為搶救記錄這些面臨消逝的文化而努力。
微電影《莫朵格依》,講述了羌族少女爾瑪依娜的故事。伊娜從小天資出眾,又深得祖輩羌族歌舞的熏陶,少年時就被當地文工團團長髮現並且培養,長大後進入了專業的音樂學院學習。進入城市中生活的爾瑪依娜,被大山外的精彩生活吸引,脫下羌族服裝,穿起短裙,唱起流行歌曲,還在酒吧當駐唱,掙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學校放假,孝順的伊娜用在酒吧當駐唱掙來的錢,給奶奶買了衣服,給爺爺買了錄音機。
但是讓她沒有想到的是,汶川大地震中,最疼愛她的爺爺被奪去了生命。伊娜想到爺爺對他的囑託,想到口口相傳的羌族音樂會隨著老人的離去而失傳,毅然放棄參加北京民族歌舞團的選拔,回到大山深處的故鄉。伊娜拿著爺爺的遺物——那臺她送給爺爺的收音機,找到鄉間藝人,記下他們唱的歌,錄下他們吹的羌笛和口弦,並且整理出了專輯。
微電影《莫朵格依》,記錄了羌族女孩伊娜的心路歷程,也記錄了原汁原味的羌族語言與風俗。影片開頭就呈現了一場傳統的羌族婚禮,德高望重的伊娜爺爺被請去給一對年輕的羌族男女主持婚禮,小伊娜也因為羌族歌曲唱得好而被文工團團長髮現。影片還特別呈現了婚禮上大家唱起歡快的羌族歌曲、嘉賓用油竹桿喝青稞咂酒的細節。另一組集中反映羌寨風俗的鏡頭,拍攝的是羌族的瓦爾餓足節(羌族婦女節)上慶祝與祭祀的場景。祭祀儀式結束後,穿著節日盛裝的羌族男女,還在高山一塊開闊的平地上,跳起了歡樂的薩朗舞。
影片中對羌族風俗細緻入微的展現,源於導演藝兮對羌族文化的熟悉與熱愛。羌族小夥兒藝兮,出生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在傳統的羌寨長大的他,始終對神秘而又多彩的羌族文化非常著迷,高中時就擔任了羌族文化社的社長,大學時還成立了羌族文化保護與發展促進會。藝兮一直覺得,自己作為羌人後代,必須肩負起整理並傳承羌族文化的責任。
在北影電影導演專業進修期間,藝兮遇到了同樣對少數民族文化有深厚感情的同學姜華,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共同拍攝製作一部反映少數民族風情的片子,參加畢業展映,於是,《莫朵格依》在藝兮的家鄉開拍。
《莫朵格依》的編劇姜華和導演藝兮介紹,這部片子的演員,基本上都是羌族人,而且,除了飾演伊娜的演員“天仙妹妹”爾瑪依娜和飾演伊娜爺爺的演員受過專門的表演訓練外,其他參演人員都是沒有受過專業培訓的群眾演員。這些熱情的群眾演員,在鏡頭面前的表演十分自然。姜華回憶,在拍鄉親們送伊娜去山外讀音樂學院的場景時,有幾位老大媽,回想到自己送女兒的場景,在鏡頭前真的哭了出來。
最終,這部民族風情濃郁、故事情節感人的微電影,獲得了中國第23屆金雞百花電影節微電影三等獎,羌族明星“天仙妹妹”爾瑪依娜也憑藉這部片子獲得了北京國際微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姜華説,拍攝這部片子最大的願景,就是讓更多人了解羌族文化。羌族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因為沒有文字,文化的傳承只能依靠老人對年輕人的口口相傳。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出大山到城市生活,知曉羌族文化的老人又漸漸離世,使得搶救羌族文化的事業越發緊迫。5·12地震後,遭受重創的羌寨受到關注,很多文化工作者如片中的爾瑪依娜一樣,加入到了搶救羌族文化的隊伍中來,藝兮也是其中的一員,他還擔任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羌族音樂搶救保護工作組”組長工作。搶救挖掘羌族文化遺産的工作,並沒有因為災後重建的展開而結束,熱愛羌族文化的藝兮,正與和自己有相同愛好的小夥伴們一起,努力拍攝影片,讓更多的人了解並喜愛羌族文化。
視頻連結:http://v.cyol.com/content/2016-12/01/content_148003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