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絕世文物首次亮相中國 “一帶一路”助力中阿文化交流
蒂拉丘地的王冠(西元25-50年)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蘇杭、陳重):3月17日,一場名為“浴火重光——來自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寶藏”的展覽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開展,並將一直持續到6月17日。這是阿富汗歷史文物在中國的首次亮相。作為北京故宮博物院和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首次合作,該展也是“一帶一路”框架下中阿兩國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通過參觀展覽,中國觀眾不僅能欣賞到二百多件(套)被阿富汗人稱為“巴克特裏亞寶藏”的世界級絕世珍寶的風采,還能有機會深入了解阿富汗多樣化的歷史與文化,並進而領略到多彩的絲路文化風情。
阿富汗地處亞洲心臟,是一個有著5000多年悠久歷史和燦爛古代文明的國度。數千年曆史的積累,希臘文化、佛教文化、伊斯蘭文化等不同文明的影響和積澱,給這個國家留下了無數神奇的藝術瑰寶。巴克特裏亞寶藏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其年代可遠溯到西元前327年建立的中亞古國——巴克特裏亞王朝,也就是我國古書記載的“大夏國”。巴克特裏亞國的都城巴克特拉,就位於今天阿富汗北部的馬扎裏沙裏夫附近。據我國史書記載,張騫受漢武帝之命第一次出使西域就到達過巴克特裏亞國。1978年,考古學家維托克·薩瑞阿尼迪從阿富汗北部的古代墓地和遺址中發現了“巴克特裏亞寶藏”,出土古代黃金製品近兩萬件,其數量之多,文化元素之豐富,被稱為當今世界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然而,隨著前蘇聯入侵和內戰爆發,被收藏在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巴克特裏亞珍寶成了各係軍閥競相劫掠的對象。為保護這些珍寶,阿富汗時任總統納吉布拉秘密將其轉移到總統府地下的中央銀行金庫內。面對激進分子的嚴刑追問,阿富汗國家博物館和中央銀行員工始終守口如瓶,有的人為此付出了生命,有的甚至至今仍下落不明。被精心收藏的巴克特裏亞珍寶就這樣躲過了戰亂浩劫。直到2003年,飽受戰爭洗禮的阿富汗終於開始和平重建,這些被封存了25年、一度被外界認為已經遺失的西域珍寶才得以重見天日。阿富汗信息與文化部代部長卡馬爾·薩達特在回顧這段傳奇歷史時,激動地對記者説:“阿富汗遭受了近四十年的動亂,我們想通過展覽展示我們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我們曾經擁有和平、民主、自由、安寧與和睦。我們要向人們展示,阿富汗人民在久遠的過去就同世界其他國家的人們有了緊密的聯繫與來往,而今這樣的聯繫依然持續著。我們想告訴世界,我們的歷史不僅僅只有那幾十年的戰爭,我們的歷史還是和平的歷史,安寧的歷史,智慧的歷史,進步的歷史,友好的歷史和自由的歷史,這一點非常重要。”
2007年開始,巴克特裏亞文物曾陸續在北美、歐洲、大洋洲多國以及東亞的日本、韓國等國家展出,觀展總人數超過250萬,中國是該展覽的第22站。對此,阿富汗駐華大使賈楠·莫薩扎伊表示,作為曾經的文明交匯點和古絲綢之路的中心,同時也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積極參與者,阿富汗希望此次展覽成為展示自己國家形象,推動阿中兩國文化交流的機會,“很不幸,外界關於阿富汗的報道充斥了大量的負面消息,絕大多數都是關於安全形勢和恐怖襲擊的。根本原因就在於,阿富汗人民長年遭受外部強加的非法侵略。這次展覽將成為外界認識阿富汗的機會,它將向世界呈現阿富汗真實、積極的面貌,展示阿富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燦爛的文明。我們希望,此次展覽能夠成為阿中兩國文化合作的新的里程碑,並能增進兩國文化領域的各項交流。”
本次展覽精選231件(套)珍貴藏品,以其考古學意義上的發現地點為主線,向觀眾展示西元前三世紀至西元一世紀的阿富汗文明歷史。阿富汗國家博物館館長法希姆·拉希米介紹説,這些文物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隨處可見的多元文化元素:一對鑲滿綠松石的黃金鞋扣,上面的圖案是中國的仙人乘車;一條長達一米的黃金腰帶,一個個帶扣上都是騎著猛獸的希臘神靈;一隻精美小巧的黃金山羊,那是遊牧民族的遺風;幾把鑲滿綠松石的黃金寶劍和劍鞘,上面的“卐”字紋明顯是印度的風格……這些世界級寶藏充分説明瞭阿富汗作為曾經的四方文化熔爐的重要地位。其中,那些具有鮮明中國元素的文物將成為此次展覽的最大看點。法希姆·拉希米館長説:“這些展品中,有一些文物特別能反映阿富汗和中國的關係。其中,有一件文物出土于蒂拉丘地,被命名為‘君主和龍’。龍是中國的文化元素,但卻出現在了我們的文物中,這就是遠古時代我們兩國關係的體現。還有其他一些文物同樣有許多小細節能夠看到中國元素,相信觀眾仔細觀察,一定能夠從中發現。”
展覽開幕當天,記者在現場看到,在1000多平米的展廳內觀展遊客摩肩接踵,人們穿梭于各個展櫃,或駐足細細觀賞,或與藏品合影留念。前來觀展的翟女士對記者説:“得知這個消息,我特別激動。之前看了挺多關於阿富汗這塊兒的事情,看了很多推文嘛就知道了。我覺得,這些寶物能留存下來然後到咱們國家來展出還挺不容易的,(我)抱著一種特別敬畏的心態看這些東西。”
觀眾司先生對記者説:“(我感到很)觸動。中國的歷史上也經歷過很多的災難,但是文明,就像它的標題所起的那個名字——‘慾火重光’,這個文明早晚也會有它燦爛的一天,這種災難都是暫時的。就像我們故宮博物院的這些文物也是這樣的,當年也經歷過外面的入侵也好,內部的這些戰亂也好,所以能夠體會到,這些真正對自己國家、民族熱愛的,為它去犧牲自己或者流血的,最後保護他自己國家文明的人,他們也是值得人們去致敬的,他們和這些文物應該是可以共載史冊的。”
據了解,為了本次展覽的順利舉辦,北京故宮博物院在文物運輸、安保、布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在展費及阿方隨展人員食宿費用方面也給予阿方資金支持。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對此表示,對於一個渴望浴火重生的國家來説,資金支持固然重要,而對人類歷史文化傳統的追尋與繼承則是所有文明古國和“一帶一路”有關國家共同的擔當。單霽翔院長説:“文明古國之間也好,‘一帶一路’國家(之間也好),這種支持應該是實實在在的。令我欣慰的是,這批文物展出了以後,我覺得這個目的達到了,就是宣傳、弘揚這種文化精神和揭示阿富汗的歷史文化。像(習)總書記所説的,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歷史文化遺産。叫文物活起來,活起來要傳播,要交流,特別是國際交流,在‘一帶一路’上會出現非常多的令人能夠感動,能夠給予人面對未來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