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博鰲熱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描繪中國經濟新風景

2017-03-27 10:02:38|來源:中國經濟網|編輯:谷士欣

  

  在國內經濟步入新常態、國際經濟形勢錯綜複雜的情況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的主線。如何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途徑是什麼?在博鰲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換個角度看經濟:供給側的風景”分論壇上,多位經濟專業人士就這些話題展開了討論。

  以改革滿足市場需求

  “全球需求呈現疲軟狀態,中國開始尋求更多內在需求,通過改革,中國有能力實現這樣的轉變。”在世界貿易組織(WTO)首席經濟學家羅伯特·庫普曼看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經濟結構從過去出口驅動向內需驅動的一個轉變路徑。

  “過去,我們曾經通過各種政策刺激提升需求,就像一個人吃不下飯時,就給他開點兒開胃藥,刺激一下他的胃口。現在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則像補腎,通過改革,增加經濟體的活力。”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李稻葵則用這樣一個比喻闡述了他的看法,“經濟主體有活力了,才願意投資、願意開發新市場”。

  中國原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認可李稻葵的觀點,他認為,在通過一定的政策刺激提升需求後,要保證供給側産品品質滿足變化後的需求,這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要做的工作。“如果一個人的胃口變大了,但是想吃的東西卻沒有,不想吃的東西一大堆,這也是會出問題的。”龍永圖説。

  “國內有很多産品需求是很大的,但是生産能力卻十分有限,只能大量使用進口産品。”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進一步解釋,去年中國進口的製造業産品金額達到1.2萬億美元,這説明國內需求很大,但是因為國內不能生産滿足需求的産品才去進口。

  以創新彌補供給短板

  補短板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從生産層面來説,中國的供給側生産能力存在哪些短板?李稻葵認為,從産品類型上來説,中國的供給側生産能力在工業品方面相對較強,在消費品類特別是高端消費品類則相對較弱。“以汽車行業為例,中國的客車競爭力很強,我到迪拜參加會議,發現用的全是中國的金龍客車。為什麼金龍客車能贏過國外産品?因為它安全、性價比高,企業採購最看重的就是這些品質。但是,中國的轎車産品競爭力就沒那麼強了,為什麼?因為買轎車的人一般就是開車的人,他的主觀感受是非常細膩的,對産品細節要求很高,這方面我們的生産能力還不夠。”李稻葵説。

  李稻葵還認為,品牌和市場行銷方面的不足,也是影響國內産品品質的重要因素,“中國的工程能力和技術能力相對而言都是比較強的,工程機械、造橋、高鐵方面都比較強,但馬桶蓋卻比不過國外産品,一個重要原因是品牌和市場行銷做得還不夠”。

  短板該怎麼補?在龍永圖看來,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中,創新的重要性是一種普遍共識,“創新是整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重要的手段,只要把創新抓住了,我覺得改革就會成功”。

  對此,李稻葵補充道,制度創新是整個經濟體創新能力提升的關鍵。“我們不缺乏市場層面的創新,比如這兩年在互聯網經濟方面,企業的創新非常多,現在我們主要缺的是制度上的創新。體制機制創新不足,束縛了手腳。制度創新能夠突破,才能夠進一步拉動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

  林毅夫則認為,公平的競爭環境和適當的産業政策都對提升創新能力至關重要,“對於一個新出現的産業,早期應該有一定的産業政策給予支持,鼓勵創新。與此同時,産業政策應該注意對所有企業一視同仁,讓企業在競爭中決定發展”。

  根本目的是人民福祉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找準前行的方向至關重要。羅伯特·庫普曼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應該是改善人們的生活水準,“改革的過程中,我們要面對一個問題,就是‘大’和‘富’的選擇。當然,如果要‘富’的話,中國這麼多人口,就必須要‘大’。但是改革的根本目標不應該是‘成為最大的’,應該是成為‘比較富裕的’”。

  龍永圖認為,庫普曼的看法和中國的治國理念十分相似,“習近平主席講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相比于中國的GDP有多大體量,我們更在乎的是老百姓是不是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也是最近幾年我們整個發展目標發生的一個重大變化”。

  龍永圖説,中國經濟從過去單純追求數量的增長,到現在轉變為追求品質的提升,正是這種目標變化的體現,“追求品質的提升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乾淨的水、新鮮的空氣、安全的食品、安全的環境以及宜居的城市等,如果能滿足這些消費需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成功了”。(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袁 勇)

  (原標題:博鰲熱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描繪中國經濟新風景 )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