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澳新之訪關鍵詞:向前!向上!
三月下旬,北半球初春,萬物勃發。當中國總理跨越赤道出訪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時,南半球正值收穫的秋季。從春到秋,這是一個時序“向前”的過程,也是一個生長“向上”的過程。
當李克強總理成功結束此訪,回顧他發表在兩國主流媒體上的署名文章,更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力量和決心。兩篇文章前者突出“向前”,後者強調“向上”。
李克強與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在記者會上
(一)
在《推動中澳關係向前走》的署名文章中,李克強開宗明義寫道:“當前的世界不確定性增多,方向感缺失。世界經濟復蘇低迷,全球化遭遇挫折,保護主義傾向抬頭。”至於何去何從?總理給出明確答案:自我孤立、閉關自守絕不是伊甸園,貿易戰帶不來貿易公平,保護主義不是真正的保護。中國願同各國一道維護經濟全球化,支持自由貿易。中澳會以彼此發展與合作的穩定性熨平世界的不穩定性。“前進,是我從中澳兩國國歌中聽到的關鍵詞。”
在《勇攀中新友好合作新高峰》的署名文章中,有三句話引人注目。總理引用新西蘭土著毛利諺語稱:“把最高的雲作為目標,即使你達不到雲的高度,也將攀上最高的山峰。”新西蘭最受愛戴的英雄、1953年第一個征服珠穆朗瑪峰的著名登山家希拉裏爵士説:“我們要征服的不是高山,而是自己。”中國唐朝大詩人杜甫詩云:“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李克強借此闡明,全球化存在的問題不能因噎廢食,開放的大門不應關閉。中新自貿協定升級談判,不僅對雙方是一項重大利好,也向世界發出了維護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積極信號。
更鮮明有力的“定調”出自李克強此訪首場出席澳總理舉行的歡迎午宴上。中國總理堅定地説:“我是為自由貿易而來、為地區和平穩定而來、為文明多樣性而來!”自由貿易,堪稱解讀李克強澳新之訪的一把“鑰匙”。
李克強與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在悉尼灣散步
(二)
“我是為自由貿易而來。”一個重要背景是,中國對澳新兩國均存在貿易和投資“雙逆差”。在此種情況下,中國進一步向前向上推進彼此間經貿關係,這本身就是對自由貿易理念的宣示和踐行。正如李克強反復強調的:貿易不平衡問題必須通過擴大貿易加以解決,而不是關起門來。
中澳自貿協定實施一年多來,貿易紅利不斷釋放。此次在兩國總理的共同見證下,兩國商務部長簽署了關於自貿問題的新聲明。中國商務部表示,這將進一步深化兩國在自貿協定框架下的合作。
推動自由貿易“向前”,無疑將創造更多機會,開闢一條通往繁榮的道路。事實上這正是李克強所強調的,“我們要尋找中澳合作的新亮點,共同創造自由貿易繁榮的新時代”,“我們就是要用中澳自由貿易的繁榮,向地區和世界證明,自由貿易會給人類帶來福祉!”
新西蘭是西方發達國家中第一個同中國簽署並實施雙邊自貿協定的國家。訪新期間,李克強特別指出:中新自貿協定是中國與發達經濟體簽署的“最高水準”的自貿協定。此次中新之間達成諸多成果,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新自貿協定升級談判。
推動自由貿易“向上”,開啟自貿協定“升級”談判,中新兩國共同攜手向當前不確定的世界發出一個清晰確定的信號:擴大自由貿易是促進貿易平衡的根本途徑。
新西蘭總理英格利希在惠靈頓歡迎李克強
(三)
“我是為自由貿易而來。”事實上,此訪已是李克強在一個月內第三次向國際社會公開表態,支持自由貿易和經濟全球化的立場。
3月15日的“兩會”記者會上,李克強強調:“在全球化進程受到一些非議或者在某些方面有挫折的情況下,中國始終堅持一貫的立場,那就是維護經濟全球化,支持自由貿易。”
3月20日,李克強會見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年年會的境外代表時説:“貿易過程中必然會出現順差和逆差。中國從不刻意追求貿易順差。我們和有的發達國家之間無論貿易還是投資都有比較大的逆差,這沒有關係。我們都認為,可以通過共同努力使投資貿易逐步走向平衡。”
李克強與新西蘭總理英格利希
(四)
“我是為自由貿易而來。”面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逆全球化思潮泛起,李克強歷來的主張是,自由貿易和經濟全球化會使各國都受益。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諸如財富分配不公和貿易不平衡等,這些並非自由貿易和全球化本身的問題,而是應對的問題。關起門來以鄰為壑,並非解決問題的出路。
一個有意味的細節是,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在歡迎李克強的致辭中特意提到了鄧小平。他説:“鄧小平先生曾經説過,改革開放國家才會強大繁榮,閉關自守國家就會弱小落後”。他明確表示“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澳大利亞”。
李克強隨即回應道:“特恩布爾總理回顧的這段中國歷史,也折射出人類文明的進程。人類有今天的發展和繁榮,在於各國能夠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也使各國人民能有更多的消費選擇。而這一切,都得益於全球化和自由貿易。”
言而行之,行而致遠。中澳、中新彼此間的自由貿易安排,正是這樣。
無論強調中澳“向前”,還是突出中新“向上”,其核心都是:堅定維護全球化和自由貿易。誠如總理訪澳第一天開宗明義所言:“我是為自由貿易而來!”在當今這個充滿不確定性和缺乏方向感的時代,這彌足珍貴。(林小軒)
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