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多地推行生態葬法 引領綠色殯葬改革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林維):近年來,隨著生態環保觀念興起及土地資源約束加劇,沿襲數千年的喪葬觀念,正在這個古老又現代的國度悄悄發生改變,取而代之的綠色殯葬制度正得到中國官方的大力推進。另一方面,樹葬、花壇葬、深埋、江葬……形色各異的生態葬法也得到了越來越多民眾的認可和理解。
自2009年以來,中國民政部提出要積極推廣樹葬、花葬、草坪葬等節地生態安葬,鼓勵倡導深埋、撒散、海葬等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2016年,中國民政部、發改委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鼓勵和引導人們採用不佔或少佔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遺體。
目前,北京、上海、廣東、天津、山西、河南等多地均因地制宜探索節地生態安葬,推動綠色殯葬制度改革創新。例如北京市今年就推出了全免費的骨灰自然葬服務。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介紹説:“所謂的骨灰自然葬,就是用可降解容器或者直接將骨灰藏納土中,安葬區域以植樹、植花、植草等生態自然進行美化,不再建墓基、墓碑和硬質墓穴的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目前,北京市長青園骨灰林基地已經建設了自然葬區,北京市戶籍亡故居民可以免費安葬。墓園免費提供可降解骨灰容器、骨灰告別儀式及骨灰安葬儀式,這幾項都是政府出資買單的。”
2014年以來,北京每年火化量均在9萬以上,其中,選擇墓地安葬的大約有三分之一左右,且有逐年減少的趨勢;而選擇骨灰海葬、骨灰自然葬和其它節地環保安葬方式的正逐年上升。2016年,北京市骨灰立體葬、樹葬、花壇葬、草坪葬、撒埋等節地生態安葬比率達55.97%。為了獎勵生態安葬,北京市還對採取海葬、不保留骨灰和骨灰深埋不留墳頭的,每份骨灰給予一次性獎勵5000元。此外,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表示,各方也致力於把生態墓園建成讓人們可以安心緬懷先人的美麗場所。
李紅兵説:“我覺得根本的一點還是在觀念上,大家能夠真正找到一個符合綠色生態新的葬法,能夠適應我們現代人對於逝去的故人的追思。對這點我抱有信心,我們能夠找到這樣的方式。包括剛才提到的生態墓園,説實在話,在一開始推出的時候,我們不知道社會會怎麼來看,結果我見到一個美麗的公園,然後在公園當中有自己故人的地點,我們把自己的心可以留在那裏,我們在那裏還可以寄託自己的哀思,而且環境是更加人與自然和諧的環境。”
上海是中國率先推行海葬的省市之一。自1991年3月19日舉行首次海葬以來,截至2016年底,上海共有37056名逝者的骨灰被撒入大海。隨著生態安葬的好處被更多人所了解,這種“非傳統”葬法也吸引了越來越多民眾,民眾們表示:“對我們大家來説,第一個是提倡這種簡單的身後的事情,第二個是節約好多土地留給活著的人。”“我覺得(海葬)很好現在,越來越好。”“一個是環保,一個是對我們後代的關心和愛護,我也在考慮,我以後肯定要(海葬),可能還考慮遺體捐獻。”
還有更多省市在行動。陜西省2017年推動建立節地生態安葬獎補制度,各經營性公墓單位對採取生態安葬、使用可降解環保用品的,在費用上給予適當減免。無獨有偶,福建寧德也提出培育節地生態安葬示範點,積極推廣骨灰樓、骨灰植樹、植花、植草、骨灰撒海、骨灰撒散等節地生態安葬方式;到2020年全市節地生態安葬率達到70%。此外,江西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困難民眾遺體免費火化制度,並推動政府買單全民免費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