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承載非首都功能:教育醫院科研疏解關鍵在能否留住人
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疏解地的雄安新區此時橫空出世,將來會否有大量高校“遷”至此處?
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的消息近日引發熱議,新華社稱,“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的歷史性戰略選擇”,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北京市“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繼續向兩地轉移部分本科教育和職業教育資源。國家發改委在2016年8月召開的發佈會上也表示,未來一批京津高校將在河北開辦分校分院。
專家認為,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疏解地的雄安新區,勢必會引來眾多高新産業及高校醫院、科研機構。上海政法學院社會管理學院院長章友德認為,此次北京部分教育功能疏解“不僅是面向雄安新區等周邊地區,其他教育落後地區也可參與進來,抓住這次歷史機遇”。
瞄準京津地區學校醫院、科研院所
3月31日,北京林業大學校長宋維明會見了河北雄縣縣委書記萬樹軍、縣長楊躍峰一行。雙方為深入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部署,加快校地合作進展進行了交流。會上,校長宋維明表示,北林大和雄縣有著良好的合作基礎,北林將結合白洋淀生態研究院和京南花谷等項目,繼續為雄縣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在可持續合作中,為服務地方經濟、生態發展做出更多貢獻。
澎湃新聞梳理雄安新區所涉保定雄縣、安新、容城三縣政府工作報告發現,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尤其是在教育方面,早有佈局。
容城是“北方服裝名城”,服裝業是容城縣的當家産業。過去的幾年中,河北省服裝産業技術研究院在容城成立,同時當地政府與北京服裝學院展開闔作,舉辦了首屆“白洋淀(容城)國際服裝文化節”。北京服裝學院官網新聞顯示,為促進校地合作,該校2015年年中曾派年輕幹部前往容城縣挂職鍛鍊,任容城縣副縣長一職。
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容城對“産業”與教育融合發展的規劃更為具體,比如明確提出要強化與京津高校院所合作,做實高校聯盟,發揮智力支撐作用,吸引高端科技、人才資源;積極引入優質教育資源,力促北京服裝學院保定分院在容城落地。
在雄縣3月23日發佈的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當地政府提出要“努力打造京津冀科技創新成果孵化轉化基地”,瞄準承接京津産業轉移,把央企、知名民企、世界500強、國內500強作為主攻方向,把引進高附加值、高稅收項目作為主要目標。
為促進教育發展,雄縣教育局早在2015年年底與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簽署合作協議,為該縣教育綜合改革提供指導。
安新縣在2016年發佈的十三五規劃中也明確提出,“要有的放矢主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瞄準中央國家機關、央企、知名企業、世界500強企業、學校醫院、科研院所、大型市場等,結合安新實際,找準切入點和共振點,精準主動對接”。
京津“大院大所”成為安新縣引進重點: “精準促進項目落地,積極促進京津教育、醫療、健康、養老、文化、科技孵化等産業,社會公共服務和事業性服務機構及企業總部項目落戶安新。”
2016年8月中旬,北京名校八一中學保定分校落成,保定市教育局局長徐志清曾稱,保定全市教育系統與京津地區各類對接項目已逾百。“將利用保定的區位空間、園區優勢,吸引更多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遷入保定或設立分校。”
教育功能疏解要和教育均等化改革相結合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陳耀2日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稱,按照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新一代信息技術,包括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無人技術等,以及航空航天、機器人等現代走在國際前沿的新産業,可能會在新區落地。高校、醫院、研究機構等是集中承載地的配套要求,所以相關的産業、機構、甚至部門,都可能疏解到新區。”
上海政法學院社會管理學院院長章友德對此表示“樂觀”。4月3日,章友德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稱,目前北京有8所“985大學”,26所“211大學”,教育資源過度集中到一個城市,這必定會吸引優秀人才積聚,造成城市膨脹。“未來可以期待的是,北京部分高校本科招生會集中在雄安新區。”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原常務副會長談松華4月3日告訴澎湃新聞,“雄安新區”目前尚在戰略階段,如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無具體規劃,但可以預料,“最先過去的應是和新區産業高度相關的院校”。
章友德對此表示贊同,他認為北京部分教育功能的疏解要與教育資源均等化改革相結合起來,“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發揮高校的自主辦學”。“不僅是面向雄安新區等周邊地區,其他教育落後地區也可參與進來,抓住這次歷史機遇。全國有18個新區,各有側重和優勢,都需要優質教育資源和人才的支撐。比如,貴州貴安新區的優勢是大數據,舟山群島新區是海洋經濟,那麼是否可以借這次機會針對性地引進一些學校和人才?”
“有需要的地方應該和北京高校協商,將部分辦學功能向當地轉移。如果做好準備,拿出相對於北京更好的條件,是能夠吸引到優質教育資源的。”章友德説,雄安新區是“國家大事”,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不僅僅是河北的事,要全國一盤棋,期待這次在教育佈局方面的調整,能夠和高等教育改革統一起來。
承接京津高校需要創條件,不能靠“拉郎配”
雄安新區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吸引京、津等低高校資源落戶,會不會遇到什麼問題?應該注意些什麼?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則稱,“高校遷移涉及到多個方面的問題,比如老師、學生願不願意,一些大城市城郊也有大學城,但是因為缺乏相應配套,給老師教學、學生學習生活帶來困難,這不是把大學搬到那裏去就能解決的。”
“雄安新區完全可以成為中國版的‘矽谷’,關鍵問題是能不能留住‘人’。”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導程方平4月4日告訴澎湃新聞,教育資源的轉移“不光是樓蓋起來就行”,教學條件、生活環境都需要考慮。“舉個簡單的例子,北京生活成本高、空氣污染嚴重,雄安能否把這兩個問題解決了呢?如果單純依靠行政部門的‘命令’,説遷就遷,那不成拉郎配了。”
程方平認為,北京教育資源的“疏解”,不會從過度集中在北京變為“過度集中到雄安”,這應是共識。“雄安新區未來的産業需要相關的高校,北京其他周邊地區同樣需要與當地經濟相關的高校。教育資源做到相對集中較為合理。”
程方平告訴澎湃新聞,教育資源豐厚的北京、天津過去被認為是最有可能實現教育均衡化的地方,但實際上遺留了許多問題,雄安新區正如一張白紙,提供了“重做”的機會,作規劃時一定要借鑒這些前車之鑒,以前的辦學模式不能生硬地搬到地方。“硬體之外,體制、政策、法規,教育佈局與地方經濟、文化的協調,這些都需要作出改變。”
(原標題:雄安新區承載非首都功能:教育醫院科研疏解關鍵在能否留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