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別忘啃掉“返貧”這個硬骨頭
今年是推進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實施精準扶貧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曾強調,要強化領導責任、強化資金投入、強化部門協同、強化東西協作、強化社會合力、強化基層活力、強化任務落實,集中力量攻堅克難,更好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
權威統計顯示,2013年至2016年4年間,我國每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都超過1000萬人,累計脫貧5564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脫貧成就耀眼,用舉世矚目、世人驚嘆來形容,恐怕並不誇張。
在為此成就點讚的同時,卻不能忽略一個嚴峻現實——那些告別貧困的人口中,會否返貧?又有多少人返貧?如果一邊脫貧一邊返貧,這邊尚未脫貧,那邊剛脫貧者卻重返貧困者行列,要在2020年之前解決我國現有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所有的貧困縣要全部摘帽,恐怕就非易事。
説到返貧,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直面該命題。比如,一次是3月4日,有全國政策委員提到因病致貧返貧時,總書記這樣回應:“(因病致貧返貧)不可能是全部解決,但是圍繞著當前因病致貧的2000萬(人群)採取一些‘靶向治療’,這也是可以考慮的。”
還有一次是3月8日在四川代表團參加審議時,習近平主動提到防止返貧:防止返貧和繼續攻堅同樣重要,已經摘帽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要繼續鞏固,增強“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堅決制止扶貧工作中的形式主義。
這足以説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確已關注到了返貧現象,並提出了解決之道。防止返貧,意義重大,雙輪驅動,將扶貧與防止返貧相結合,才能有效遏制邊脫貧邊返貧的現象。否則,“辛辛苦苦幾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不僅弱化來之不易的扶貧成就,更會讓返貧人口陷入沮喪乃至絕望之中。
之所以出現返貧,大抵兩個原因。一是遇到難以化解的風險,比如重大疾病,單靠一己一家之力難以抗衡,哪怕享受到大病醫保等善政,但因為家底太單薄而無力走出困境。二是貧困家庭享受了“輸血”,但自身“造血”功能並不強大,儘管脫貧,但是在致富路上只是剛出發,尚未形成穩定的財産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曾報道一個耐人尋味的案例。在西部一個扶貧任務極重的貧困縣,前些年政府給貧困戶發“扶貧羊”,一戶5隻成年羊用來繁育。“扶貧羊”發下去了,過了幾天包村幹部到一戶貧困戶家裏去,一數羊少了一隻。“怎麼少了一隻?”答曰:“(孩子)他舅來了。”過了幾天,包村幹部來了一看,羊又不見了一隻。“怎麼又少了一隻?!”“他舅又來了。”
看似段子,實則真事。單純給貧困戶送錢送物,他們即便暫時脫貧,恐怕也難以持續。“輸血”只是一時,“造血”才可一世。有了強大的“造血”能力,抵禦風險的能力水漲船高,哪怕遇到了飛來橫禍,也可能東山再起。
防止返貧,並無捷徑可走,增強“造血”功能是重要途徑,比如送項目下鄉、送科技到村。科技在手,脫貧效果立竿見影。不久前,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張家口市農科院總農藝師趙治海的事跡被廣泛傳播。他培植出的穀子,以高産優質抗旱節水聞名,在他努力下,在一個被稱為“黃沙地,板兒梁,種草草不長,種糧打不上,吃水如吃油,外出拉水忙”的貧困鄉,農民靠種地擺脫了貧困,一顆顆小谷粒變為當地農民致富的“金疙瘩”,這正是科技扶貧的魅力之所在。
防止返貧,還應該在扶智與扶志上做文章。以扶志為例,如果貧困人口不思進取,吃飽等餓,哪怕給他們再多錢和物,恐怕也無濟於事。《人民日報》不是也報道過這樣的案例嗎?某地上級部門給一貧困村送去了120頭母羊,還派技術人員下鄉,提供飼養管理、專業防疫、母羊配種等技術服務。但是,這120頭“扶貧羊”還是變成了村民餐桌上的美味,到最後剩了不到60頭。如果不改變懶漢思想,恐怕給他們再多羊、跟進再多配套措施,也解決不了問題。
“一定繡好精準扶貧這朵花”,無論脫貧還是扶貧,本身都是反貧,都需立足精準,在反貧過程中更應該精準地警惕返貧。當前,當前上上下下已把脫貧攻堅當成了一場硬仗來打,也應該把防止返貧當成硬骨頭來啃,這樣才能徹底改變貧困人口的命運,讓他們更有尊嚴。(文/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