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正文

時隔12年 新疆再從歐洲引進6匹普氏野馬改良種群(組圖)

2017-04-11 14:47:16|來源:天山網|編輯:韓宇辰

2005年從德國引進的3877號普氏野馬——羅森,14歲了,已馬到中年。

  天山網訊(記者馬少賓攝影報道)目前,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從歐洲引進用於改良種群的6匹普氏野馬正在歐洲集結,等到隔離檢疫期滿,將回到它們的祖先曾經生活的地方——新疆準噶爾盆地卡拉麥裏。

  4月10日,記者從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了解到,這是時隔12年後,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再次引進普氏野馬,用以改良現有普氏野馬種群。

  這也是自1985年新疆普氏野馬繁殖研究中心成立後,第五次引進普氏野馬,此前四次先後從英國、美國、德國引進24匹普氏野馬,經32年繁育,繁育了近600匹。

  目前該中心保存有普氏野馬種群達361匹,其中圈養89匹,野放173匹,半散放99匹,現已發展成為亞洲最大的野馬繁殖基地。

  負責此次野馬引進工作的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張赫凡介紹,此次引進的6匹普氏野馬都是種公馬,分別從比利時、捷克、丹麥、瑞士、德國等歐洲國家挑選,目前已備選了10匹,正在運往德國法蘭克福,進行集中隔離檢疫。其中,比利時提供了2匹備選馬,據新華社報道,位於比利時南部阿登高原的漢溶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4日專門舉行了隆重儀式。

  “這些種公馬要嚴格進行不育基因檢測,具有育種能力的公馬,才能作為種公馬引進。”張赫凡説,目前正在辦理相關的手續。

  張赫凡介紹,該中心此前先後引進的24匹普氏野馬,前三次引進的18匹普氏野馬,其中8匹公馬,10匹母馬,都已不在了。2005年9月第四次從德國克隆動物園引進的6匹種公馬,目前3匹在野放,中心只剩下一匹3877號,名叫羅森的野馬,也已14歲了,馬到中年。

  “這次是為了防止野馬近親繁殖,提高後代品質,為新疆今後優化圈養和野放野馬拓寬種源渠道。”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主任馬新平表示,通過引進基因,對於改善普氏野馬的基因狀況,維護其遺傳多樣性,改善小種群近親繁殖造成的種群退化狀況,促進種群優化,提高野馬繁殖率、成活率及抗病力等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

  1878年,沙俄探險家普熱瓦爾斯基闖進中國新疆,以殘酷的追捕獲得了一匹野馬,動物學家命名為普熱瓦爾斯基馬,簡稱普氏野馬。普氏野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馬,它原産于中蒙兩國的荒漠草原地帶,蒙古野馬,亞洲野馬,新疆野馬,都是它的名字。

  為保護這一世界瀕危物種,各國開展了國際協調育種計劃。自1985年以來,中國從英德等國引進普氏野馬,野馬故鄉結束了無野馬的歷史。

  記者了解到,普氏野馬重回故鄉後,先後經歷了適應關、繁殖關(1988年)和子一代(1992年)、子二代(1995年)、子三代(2004年)繁殖關,目前已經成功繁殖5代野馬,平均成活率在85%以上,居世界首位。2001年8月28日,首次向卡拉麥裏自然保護區放歸27匹野馬,2003年野外繁殖取得成功,共向4個野放點放歸野外15批次 95匹野馬。先後在新疆天山野生動物園等進行了5批次72匹野馬的半散放。2016年野放野馬産雙胎。

  張赫凡介紹,通過對野馬放野監測數據進行分析研究,按照預期的軟放歸實施方案,長期圈養的普氏野馬已在野外順利渡過了食物、水源、天敵防禦等生存關,在野生性狀恢復、繁殖、營養、家族構成、種群結構、環境品質、生存狀態、越冬和防禦敵害等方面達到預期目標,表現出良好的生態、行為和營養學方面的適應性,野放試驗取得了探索性的成功。

  國際野馬組織主席瑞哈德一行2015年10月考察了卡拉麥裏自然保護區野馬野放區和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讚揚30年來中國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