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工歐洲執行董事:中德企業在“碰撞”中謀求共融發展
杜克普愛華生産車間。
國際在線報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許多):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正進一步加大。上海上工申貝集團在過去的十幾年中,先後收購了德國兩大縫紉巨頭杜克普愛華和百福集團,一舉成為世界縫紉機行業巨頭。現在,該集團共有海外公司15家,海外員工佔總員工數的49%,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積累了寶貴經驗。請聽本台記者許多發回的報道。
2005年7月,德國汽車供應商FAG公司持有的杜克普愛華公司的股份被上海上工申貝集團收購,杜克普愛華從而成為了上工申貝集團這一中國知名縫製設備製造商的成員企業,從而也開創了其國際化經營新的里程碑。然而,萬事開頭難,在並購初期,由於當時中德兩國的了解與交流還不充分,這個消息給當時德國的杜克普愛華員工帶來的不少憂慮。上工(歐洲)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迪特裏希•愛格霍夫回憶説:“剛開始的時候是非常艱難的,人們都在想,天哪,中國人來了,我們會被榨幹,他們會把我們德國的技術帶回中國,然後德國工廠的人就會全部失業了。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把這想法説出來,但確實有害怕和擔心。”
杜在普愛華車間正待組裝的工業縫紉機。
事實上在2005年,上工申貝自己也還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困境,20世紀90年代初,上工申貝在國內市場排名跌出了前十。而在萬里之外的德國,擁有百年曆史的德國頂級工業縫紉機企業杜克普愛華公司當時也正陷入連年虧損的困境,不少人都向這個並購項目投來懷疑的眼光。上工與杜克普的整合過程也經歷了重重困難,在經歷了2至3年的磨合期後,杜克普這家有150年曆史的德國老牌企業,終於完全接受了上工申貝集團。上工歐洲執行董事迪特裏希•愛格霍夫介紹説:“上工是一個有戰略性眼光的投資者,而不是經濟投資者。上工從一開始就打算用長期的戰略去發展杜克普。這是與其他經濟投資者最大的區別。經濟投資者一般只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但像上工這樣的戰略投資者,他們會重視一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並購完成之後,隨著上工申貝集團歐亞兩地業務戰略整合計劃的實施以及對自身在全球行銷策略和生産部局方面的不斷調整與優化,2005年下半年起,杜克普愛華公司的經營業績有了明顯的改善,當年即實現了扭虧為盈。愛格霍夫介紹,中德兩國公司經過不斷磨合,在生産運營模式上達成一致,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客戶需求來進行生産。他説:“我們必須要根據客戶的眼光和需求來生産産品。但是在當時的中國,很長一段時間是反過來的。中國有很多需求,但當時卻不顧忌市場的發展。但是現在,這一切變化的如此之快,這對我們來説是很好的在中國擴展市場的機會。”
上工(歐洲)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迪特裏希•愛格霍夫
時至今日,工作中中德兩國文化的交融與碰撞,讓杜克普愛華的德方員工越來越中國化,而上工的中國同事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當雙方在思想上真正彼此靠近,工作上的問題和爭議也隨之迎刃而解。愛格霍夫説:“解決分岐的唯一辦法就是把問題開誠布公地説出來,雙方通過對話、討論尋找解決辦法。在一個團隊裏,當然會在戰略問題出現不同的意見。中德企業文化不同的地方是,在德國,我會單刀直入地跟我的老闆説,哪有問題,我們來解決。但在中國,因為固有的等級觀念,很少能與上級就一個問題平等、公開地討論,這也是我們德方需要學習的地方,克服文化差異是我們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