熒屏上請多一些現實劇
近日,熱播反腐題材劇《人民的名義》贏得良好口碑,跌宕起伏的劇情收穫了各年齡段的關注,甚至受到很多“90後”“95後”觀眾的追捧熱議。劇中多位老戲骨演技精湛,故事動人心魄。觀眾邊追劇邊感嘆,多麼真實地描寫了反腐者和貪腐者之間的較量,多麼深度地刻畫了人性的善惡。
觀眾並不是只愛看古裝劇,而是當下優秀現實類題材劇實在太少。古裝劇霸屏、穿越劇火爆,各種“IP劇+當紅鮮肉”的模式橫掃熒屏,這種現象難説正常。《人民的名義》摒棄偶像套路,以現實的視角通過鮮活的影視劇手法再現反腐行動。觀眾從夢境般的古裝劇中“甦醒”,從虛幻的戀愛故事走向接近現實的生活故事。更值得關注的是,該劇聚焦社會最敏感的時政問題,成為當下影視界的“一股清流”。
電視劇要走上“正軌”,就要多反映現實生活。一部成功的電視劇首先要有好的編劇。《人民的名義》編劇周梅森深入基層體驗生活,敢於直面敏感話題。面對新的時代環境,編劇要紮根人民生活,慎重選擇題材,表現不同文化、意識及體現人性的內容,不僅僅是單純講故事,而要成為時代的聲音,創作出有當代中國風格的藝術精品。編劇應多關注當下現實生活,多創作出脫胎于生活的現實題材電視劇。
前幾年熱播劇《蝸居》成為經典之作,編劇將目光投向人們最為關心的房子問題,揭露人性、觸發思考。以夢想、青春、友誼為主題的電視劇《歡樂頌》,展示了年輕人夢想奮鬥的過程,觀眾似乎都能從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熱播親情劇《老爸當家》更是用真實、接地氣的故事情節呼籲觀眾珍惜眼前的親情。
從統計數據看,近年來古裝劇的整體數量是多於現實題材電視劇的,且大量古裝劇粗製濫造、自娛自樂,精品古裝劇少之又少。為了迎合市場需要,追求商業利益最大化,電視媒體更願播出擁有大批“粉絲”的古裝劇。為何古裝劇成為“香餑餑”?業內人士人透露,“低成本高産出”是電視劇製作人熱衷於古裝劇的重要原因。投資方為了降低成本而大幅增加室內戲,結果把二十集的戲拉成四十集,以高價在國內外市場出售版權。古裝戲與生活保持了一定的距離,編劇便回避社會敏感問題,隨意編造歷史故事。因此,古裝劇中真正做到“博考文獻,言必有據”的正劇也不多見。神魔劇、穿越劇、後宮戲氾濫,大量同題材古裝劇翻拍、重拍。內容粗俗、製作低劣、誤導大眾,不僅降低了古裝電視劇的思想性、現實性,還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少年曆史觀與價值觀的確立。
“文章合為時而著”,文藝創作要堅持審美理想,不要被市場牽著鼻子走。現實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編劇應關注百姓,革新創作觀念,不要單純追求收視率等量化指標,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
(作者:夏靜 原標題:熒屏上請多一些現實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