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推進依法治國 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人權保障體系

2017-04-19 11:08:33|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濤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段秀傑):由中國人權研究會主辦、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承辦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與中國人權事業的新進展”理論研討會日前在重慶召開。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人權保障離不開法治,法治是實現保障人權的題中應有之義,法治的終極追求就是人權保障。堅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與切實尊重和保障人權相結合,使我國人權發展的法治保障水準不斷提高,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人權保障體系,為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多樣性做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在開幕式上表示,中國長期以來堅持把普遍性原則和中國實際相結合,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加強人權法治保障,顯著提高了人民生存權、發展權的發展水準,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近幾年,全國人大審議通過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規,中央有關部門也相應制定發佈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同時還大力推進人權教育,大力傳播人權理念,普及人權知識,努力提升全社會保障人權意識。

  加強與人權相關的立法工作是近幾年人權事業取得的重大進步之一。西南政法大學校長付子堂在發言中列舉了人權相關立法方面的進展,充分表現出中國政府在保障人權方面做出的努力。

  付子堂説,2004年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新的憲法修正案,明確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一個憲法原則。此後,各領域的相關立法步伐加快。付子堂説:“比如2012年對《勞動合同法》的修改,2013年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修改,還有2013年12月關於廢止有關勞動教養法律規定的決定,2014年對《行政訴訟法》的修改和對安全生産法的修改,尤其是2015年刑法修正案,還有2015年對《食品安全法》建立風險等級等新的制度。特別是最近大家都在熱議的2017年全國人大表決通過的民法總則,這個民法總則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説是一部加強版的中國人權宣言。總而言之,人權保護的理念和目標已經貫穿于我們國家各項法律的修改制定中,並逐漸成為立法的主線。”

  在加快立法的同時,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也是確保人權得到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事三十多年刑事審判的最高人民法院高級法官李曉女士在發言中談到了人民群眾在人權獲得感上的新進展。她説,2016年7月20日兩高、公安部、司法部聯合出臺了關於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對切實保障人權做了很多新的制度設計,明確了審判程式在刑事訴訟中的中心地位,完善對偵查起訴活動的監督制約機制,從源頭上防範刑訊逼供、非法取證等違法行為,確保案件經得起法律檢驗。

  李曉説:“大家有目共睹的就是健全防範刑事冤錯案件的工作機制,對於證據不足的案件依法宣告被告人無罪,不得降格或者變通做出留有餘地的判決。我想我作為以前的一個刑事法官,可能在我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對這種證據不足的案件確實不敢輕易説宣告無罪,一般大家説依罪從輕降個幅度也就判了。這次的改革大家知道就是疑罪從無,這是一個非常偉大的進步。大家都看到一些一二十年的冤假錯案得到了平反,增強了大家的信心。改革以來共宣判3178名被告人無罪,確保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這些原錯案件的糾正體現了對人權司法保障的高度重視。”

  與會專家學者中許多人都談到除了在立法、司法等領域做出切實的努力外,對中國特色人權理論的介紹和宣傳也十分重要。吉林大學教授何志鵬在發言中表示,中國特別強調人權背後的文化多樣性,生存權和發展權是首要人權。

  何志鵬説:“人權不是一個絕對的尺度,是有地域的相對性,是和經濟、社會、文化、資源緊密相聯繫的,不可能脫離這些資源空説人權,無論是司法公正也好,無論是公安機關辦案也好,都需要一系列的資源作為基礎。我個人印象深刻的是,以前很多案件也提倡不刑訊逼供,但是證據不足,而現在高新科技,特別是一系列的高清攝像,這些就可以作為非常好的證據,所以科學技術和物質發展對於我們很好的保障人權、維護公正是非常有幫助的。所以我的觀點就是如果我們(把人權)能夠説清、能夠想明白、做好,那麼我們在國際社會和國內社會的人權自信就會很好的建立起來。”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