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徒弟 幫助師傅:中國人要去俄羅斯修地鐵了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地鐵事業剛剛興起,裏面有不少蘇聯專家的身影。
幾十年後,中國鐵建有限股份公司在俄羅斯競標中勝出,將承建莫斯科幾座地鐵站的建設。
中國人參與修建號稱“最美地下宮殿”的莫斯科地鐵,不僅是俄羅斯首次引入中國地鐵技術,更是中國地鐵技術首次回到“師傅家”。
青出於藍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留學生不斷前往蘇聯學習地鐵技術。同一時期,蘇聯也派出多名高水準技術專家來到中國,共同規劃和設計中國第一條地鐵——北京地下鐵道,也就是如今的北京地鐵一號線。
儘管建設北京地鐵的重任最終落在中國人自己肩上,但在中國地鐵的發展歷程中,蘇聯可以説是一位“師傅”。
關於請中國人來莫斯科修地鐵一事,莫斯科城建局局長安德烈·博奇卡廖夫説,俄方對此開展了縝密的論證。
“我們認真對比了(俄方)與中方在地鐵建造方面的技術,兩者非常相近。我看不到任何中方人員不能進行設計或不能在俄工作的風險。”他説。
最終,中國鐵建在“莫斯科工程規劃公司”組織的競標上勝出,將承建莫斯科地鐵外大環的“阿米尼耶沃公路”、“米丘林大街”、“韋爾納茨基大街”三座地鐵站,以及車站之間總長達到4.6公里的兩段隧道。
這三座地鐵站位於外環線的西南角。這條環線全長62.3公里,共設有28站,是莫斯科地鐵的第二條環線,計劃于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
“如果進展順利,我們將開展更多合作。”博奇卡廖夫説。
有媒體預測,如果這項工程能夠按計劃完工,不僅可以極大改善莫斯科西南區的交通狀況,更有可能使沉寂多年的外大環線工程“起死回生”。
快速發展
莫斯科地鐵一向被公認為全球最“靚”之一,每個地鐵站都有其獨特的建築風格,精美的大理石藝術雕像、古典吊燈、五彩玻璃拼花以及馬賽克鑲嵌畫……身處其中,恍若徜徉在一座座華麗的地下藝術博物館。
可惜的是,因年久失修,很多建築如今已沒有宣傳圖片中看上去那麼富麗堂皇。
此外,莫斯科地鐵所用的列車比較陳舊,車廂沒有空調是常事,隔音效果也差,“哐啷”聲往往貫穿全程。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地鐵建設近年來取得快速進展,領先全球。
莫斯科副市長馬拉特·胡斯努林説,當今世界論修地鐵中國排第一;在中國,幾乎所有大城市都有地鐵。
博奇卡廖夫説,中國人在國內建地鐵的高效眾所週知,“如今我們不只有機會見到如此高水準的中國專家,還能與他們共事”。
談及與中國的合作,博奇卡廖夫認為,這首先意味著將新技術、新經驗引入莫斯科,從而提升莫城地鐵的施工水準。
“想與中國企業比肩絕非易事:它擁有30萬員工,還有自己的盾構機,而我們只能從國外進口(盾構機),”他説,“中方承諾帶來最有經驗的工程師以及包括盾構機在內的先進設備。”
不忘初心
中國地鐵修築技術在起步晚的情況下奮起直追,有其秘訣。
北京城建集團前總工程師賀長俊老先生回憶説,當年沒有計算機,所有的計算和畫圖都需要靠人。畫圖時,設計人員先在小黑紙上畫鉛筆圖,然後鋪上硫酸紙,再在上面描圖。
“我們趴在那種大圖板上,壓得胸部生疼。到了夏天的時候,我們的汗只要一沾到硫酸紙上,紙就廢了,(我們)就把毛巾鋪在上面畫……畫錯一筆,修改是很費勁的。”
1965年7月1日是北京第一條地鐵的開工典禮。6月30日晚,包括賀長俊在內,幾乎全體人員都留在辦公室,幫助繪圖人員將3萬張圖紙裝車。到了上午10時,他們就直接去參加開工典禮。
修建北京地鐵一號線時,僅測量、設計、勘察的人員就有700余人,隨著中國地鐵修築水準的不斷提高,需要的人員數量已大大下降。眼下,中國的建造方式和方法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準。
“我們中國地鐵人能夠走到今天,沒有責任心和愛國心是不可能的,我們把所有都交給了中國地鐵事業。”賀長俊説。
(原標題:教會徒弟 幫助師傅——中國人要去俄羅斯修地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