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中國經濟轉型動能輻射全球

2017-04-23 11:23:08|來源:光明網|編輯:李邵鵬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楊盼盼

  本週一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第1季度中國實際GDP增速達到6.9%,是2015年第4季度以來的高點,為今年經濟開了一個好頭。周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發佈了2017春季《世界經濟展望》,中國2017年經濟增速預計為6.6%,同期,全球經濟增速預計為3.5%,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預計為4.5%。中國經濟增長在全球仍然保持著領先局面,同時,中國也為全球經濟復蘇注入動能,按照IMF的這一估計,僅中國的增長就將貢獻全球經濟增長的約三分之一。

  

  除了中國經濟增長本身對於世界經濟的貢獻,中國經濟轉型帶來的正向溢出效應同樣值得關注。

  中國經濟正在實現由投資驅動轉向消費驅動的轉型,這一轉型帶來了更為積極的對外溢出效應。2017年第1季度,中國消費增速為5.3%,對增長的貢獻率達77.2%,創下2012年第1季度以來的新高。與此同時,消費者信心處於近十年高位。強勁內需帶來進口顯著好轉,以2017年第1季度的進口增速來看,中國1月、2月和3月經季節調整的同比進口增速分別為17.6%、11.8%和20.1%。中國的進口需求對應著其他國家的出口,中國作為其他國家重要出口市場是近段時間全球眾多國家經濟復蘇的重要原因。進口增速的上升使得以中國市場為主要貿易夥伴國家的出口出現好轉,帶動了經濟增速的上升。以東亞地區主要經濟體為例,第1季度中國從韓國、印尼、新加坡、越南的進口同比增速分別為12.8%、55.8%、54.6%和23.4%,這部分成為這些國家總體出口增速大增的原因,他們的總體出口增速分別為15.0%、21.0%、18.0%和16.5%,出口回暖帶動東亞地區國家出現普遍復蘇。

  曾經,加工貿易是中國對外貿易的一大特徵,也就是説,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部分貿易並不直接對應著中國的需求,而是對應著第三方市場(如歐美)的需求。然而,根據貿易方式分類的進口規模佔比,這一情形正在改變:2006年,中國進口規模中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的佔比基本相同,都是40%左右,而2016年時,一般貿易佔比上升至56.4%,加工貿易則下降至25.0%,2017年第1季度,一般貿易佔比進一步上升至59.9%,加工貿易進一步下降至22.6%。一般貿易佔比上升而加工貿易佔比下降反映出中國作為最終需求的影響力正在加速上升。根據OECD-WTO增加值貿易數據庫,全世界範圍內因中國需求引致的增加值規模正在加速上升,2001-2006年平均增速為13.5%,2007-2011年平均增速上升至23.5%。上述數據表明,中國經濟轉型及國內需求的提升將通過貿易渠道更為直接地體現為向外部國家的正向溢出。

  中國經濟轉型的溢出效應得到多方關注。IMF在去年秋季的《世界經濟展望》中曾經用一章的篇幅論述中國經濟轉型的溢出效應,文章對中國經濟平穩轉型的長期前景總體樂觀,短期來看,中國向價值鏈上端移動將為許多國家帶來新的機會,積極倡導雙邊和區域層面的合作有助於增加實體經濟渠道的正向溢出效應,而這正是中國在當下逆全球化浪潮涌動背景下仍大力推動的主張,下月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就是例證。

  在全球經濟通復蘇初現曙光之際,中國經濟轉型動能正輻射全球,通過多渠道溢出效應發揮積極作用。對於我國而言,從被動接受溢出效應的傳導,到自身産生向外的溢出效應,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顯著的變化。作為最大的新興經濟體,我國同其他新興經濟體呈現著截然不同的波動特徵:一方面,除我國以外的新興經濟體與發達經濟體在經濟增長的波動上仍保持高度的協同性,面臨發達經濟體經濟波動時仍然脆弱;另一方面,我國與發達經濟體在經濟增長的波動上則實現了較為顯著的脫鉤。與此同時,其他新興經濟體的增長趨勢同我國的關聯在危機之後上升,新興經濟體對我國的依賴程度正在增強。增長水準較高、增長波動性較低,使得我國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新興經濟體除發達經濟體之外的錨定新選擇。

  這意味著,我國積極促進深度開放,將為全球經濟輻射更多正能量,同時也為我國深入參與全球經濟政策協調,完善國際經濟治理,進而促進全球經濟長期增長方面提供了新機遇。

  原標題:中國經濟轉型動能輻射全球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