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文化先行締結民心相通紐帶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王濤):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陜西曾是東西方文明交匯的紐帶和橋梁。如今,陜西因“一帶一路”戰略再次迎來新的發展契機,依託深厚的文化底蘊,陜西在傳承創新中打造文化交流平臺,打開民心相通之門。
承古開今 推進絲路旅遊發展
走進漢長安城遺址,伴隨著隱約的秦腔,漢長安城的繁盛依稀可見。這裡是我國迄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遺址最豐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遺址,是中華民族具有核心地位的歷史文化寶藏。而在陜西,像這樣能用很多“最”字來形容的地方並不在少數。
2016年7月5日,在外交部舉辦的陜西全球推介活動上,外交部長王毅説:“如果大家想了解中國從哪來,就去陜西看看軒轅黃帝陵、秦始皇兵馬俑。如果大家想知道中國今後向哪去,也要去陜西親眼目睹古老絲綢之路起點上正在發生的激動人心的嶄新變化。”陜西也正通過打造“絲綢之路起點”旅遊品牌、扶持絲綢之路旅遊項目建設、面向全球擴大旅遊宣傳等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旅遊交流合作。
以西安為例,2016年,西安相繼舉辦了2016“一帶一路”國際旅遊城市大會和西安通航城市旅遊行銷合作大會,在境外主要客源市場增設旅遊推廣中心,影響力不斷提升。2016年接待海內外遊客1.5億人次,實現旅遊業收入1200億元。據西安市旅遊局副局長余亞軍介紹,2017年西安將繼續推進“一帶一路”旅遊合作,聯合絲綢之路沿線主要旅遊城市,共同開髮絲綢之路深度遊産品。
同時,不僅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們來到陜西,了解中國文化,陜西人也更多的走了出去,傳播中國的聲音。近年來,陜西先後開通直飛赫爾辛基、莫斯科、巴黎、羅馬、暹粒等國際城市的航班,來一場“説走就走的旅遊”對於陜西人來説早已不是奢望。
西安博愛國際學校留學生表演《白毛女》選段
教育為媒 搭建交流互鑒平臺
來自土庫曼斯坦的相聲演員、來自塔吉克斯坦的“喜兒”,來自也門的“楊白勞”……這樣的“混搭”,正在西安博愛國際學校上演。
這所有著20年建校史的國際學校,是陜西省第一所有資格接收外國中小學留學生的學校,目前設有8個留學生教學班,先後培養了來自美國、俄羅斯、韓國、日本、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蒙古等15個國家的4000余名留學生。許多優秀畢業生回歸後從事了翻譯、邊貿、外交等工作,成為中外友好的使者。
據校長南國慶介紹,2008年,學校還在英國創立了陜西省第一所孔子課堂——英國威根雷學院孔子課堂,在當地開展了豐富的漢語教學與中國文化傳播活動,受到了英國當地群眾的好評。2017年,學校又與美國一所中學共同創辦了新的孔子課堂。
作為文化古都,西安有著豐富的教育文化資源。西安交通大學領銜成立的“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到2016年共有五大洲30個國家和地區的124所大學加入其中,英國、埃及、伊朗駐華使館等機構也在積極商談加盟與合作事宜。
根據規劃,2017年,陜西還將支持波蘭研究中心、阿拉伯文化研究中心等智庫建設,提高交流共享和協作研究水準。調整優化省內相關院校的學科及專業設置,加快培養國家急需的非通用語種人才和國別區域研究人才,推進面向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教育培訓基地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