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朱林榮:“焊衛”高鐵安全 永遠追求極致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劉維靖):快捷平穩、安全舒適一直是高鐵動車組的標簽,在這標簽背後凝聚著無數鐵路人的辛勤汗水。上海鐵路局蕪湖北焊軌基地副主任、高級工程師朱林榮就是一名高鐵安全的“焊衛者”。
朱榮林在鐵路部門工作已經有35年了,關於焊軌的那些事兒,他有絕對的發言權。他參與改進的技術和設備曾多次獲得不同級別的科技進步獎,被譽為中國焊軌界電氣專家。
擺放整齊的500米長鋼軌,一眼望不到頭。 攝影:劉維靖
26日,記者實地探訪了蕪湖北焊軌基地,在朱林榮的帶領下目睹了“長鋼軌是怎樣煉成的”。一百米長的鋼軌在傳送帶上緩緩行進,途經數個工位,經過十余道關鍵工序的加工,被焊接成500米長的長鋼軌,這過程中每道工序所需要的設備幾乎都凝聚著朱林榮的心血。
焊接鋼軌 每一道工序都要做到滿分
長鋼軌相較于普通長度的鋼軌能使列車運行更平穩,安全系數更高。但長鋼軌的焊接工藝複雜,科技含量高。焊接一根500米長鋼軌,要經過傷損檢測、除銹除濕、配軌、焊接、熱處理、鋼軌時效、精調直等十余道關鍵工序,最後經檢驗合格才能出廠。
對於焊軌而言,流水線上每一道工序沒有輕重之分,前一道工序中出現疏漏會直接影響到下一道工序的開展,因此每一步都需要以最高的注意力認真對待。
朱林榮打了個比方:“如果每道工序的完成效果可以分別打90分,那麼兩道工序下來只能得81分,最後所有工序都進行完,成品反而可能不及格”。
因此他要求“每一道工序都要達到滿分”。
優化設備 借科技實現人的合理偷懶
採訪中,朱林榮表示,自己平常沒什麼別的興趣愛好,想的最多的就是工作。多年來,他主持或參與的科研項目多次獲鐵道部、路局、上海市科技成果獎,他提出的合理化建議多次獲得路局合理化建議獎。在長鋼軌焊接流程中,處處都有朱林榮的研究成果。
朱林榮向記者介紹鋼軌焊前除濕裝置。 攝影:劉維靖
鋼軌焊前除濕裝置就是其中之一,它還榮獲了2015年上海局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朱林榮介紹,焊接過程中鋼軌需要保持乾燥,雨雪天氣對焊接工作會産生很大的影響。遇到這種情況,有的廠乾脆停産等雨停,等鋼軌自然風乾,有的廠則人工將鋼軌擦乾。前者耽誤工期,後者耗費人力,怎麼解決呢?
鋼軌焊前除濕裝置就是朱林榮想出的解決方法,該裝置集除冰、除濕、除浮銹為一體,通過機械擦拭和風乾解決了特殊天氣下難以開展工作的問題。
流水線上的很多工序中都實現了半自動化,將簡單卻耗時的工作交給機器處理,大大解放了技術工人們的雙手。朱林榮打趣地説到,“科技的發展可以讓人類合理地偷懶”。
大國工匠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能利用科學技術讓工人們“合理偷懶”的朱林榮,在自己的工作學習上非常勤奮。
工作上,他從實習生、電工到安全員、技術員,再到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一直在實現著更高的目標。
鋼軌焊接處。 攝影:劉維靖
學習上,1982年技校畢業後就參加工作的他不忘提升自己的專業理論水準,1988年畢業于上海輕工業專科學校夜大學電氣自動化專業,2001年畢業于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那一年,他38歲。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朱林榮眼中的“大國工匠”精神完美地體現在他的人生軌跡中。朱林榮不僅對自己嚴要求,對工人們也有高要求。被先進設備解放了雙手的技術工人不能“只會按按鈕”,而要了解機器的運行原理和維修知識,不斷完善知識,才能夠越做越好,保證鋼軌品質。
不斷創新 追求完美的路上不畏困難
在介紹自己的研發成果時,朱林榮如數家珍、滔滔不絕,語氣中透著自信。現在已經是科技達人的他,在談起自己去瑞士交流學習的往事時,語氣中仍會流露出佩服和震撼。
“93年時為了引進鋼軌焊機,我去瑞士學習,感受到當時瑞士的現代化。同樣是焊軌,那裏一個車間就只有四五個工人,而我們有幾十個,我當時震驚了。”
不過,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鐵路建設的日漸完善,這份震驚留在了回憶中,“等05年我再去那家公司的時候,就沒有震撼的感覺了,因為我們自己發展起來了”。朱林榮説這句話時,自信又回來了。
朱林榮説,現在的鋼軌焊接和以前比,又有了更大的發展,未來它還會變得更加智慧。儘管現在的鋼軌焊接流程已經十分嚴謹了,但他總能看到有待改進的地方。
技術工人在對鋼軌進行檢查。 攝影:劉維靖
朱林榮透露,在打磨鋼軌焊縫時,仍需要人工手動打磨,費力費時,但由機器替代卻又缺乏靈活性。朱林榮想,以後用人工智能機器人來代替工人為鋼軌的焊縫進行打磨,而這個構想實現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各種困難,他並不怕。
雖説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但同時朱林榮也認為,既然決定了要做一件事,就要思考如何才能將它做到完美。“想法的出現和實際實施之間會産生會多的問題和困難,但只要有決心,就一定會將這些困難克服掉。”
在不久的未來,朱林榮會用著更好的鋼軌焊接流水線生産出更優質的長鋼軌,“焊衛”更安全的高鐵動車。正是因為朱林榮這樣的大國工匠的不斷努力,才有每分每秒都在變得更好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