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家常菜”翻出新花樣
剛到上海市嘉定區安亭鎮文體活動中心方泰分中心門口,孩子們的歡歌笑語聲就飛進了記者的耳朵。走進該中心,仿佛置身於一片熱鬧的海洋——2000平方米的建築裏分佈著青少年創新教室、低幼活動室、健康小屋、圖書室、信息苑、健身房、報告廳、排練廳等11個活動空間,有很多人在享受“公共文化大餐”。這是4月22日記者在上海嘉定採訪時遇到的場景。
在上海這樣土地資源十分緊缺的大都市,如何確保公共文化設施年年有增量?在群眾文化需求迅速爆發的當下,公共文化的“家常菜”如何翻出新花樣?上海嘉定經過積極探索,把數字化技術用了起來,把社會主體的積極性調動了起來,公共文化的“盤子”越做越大,讓《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真正落了地、生了根。
調動社會資源,公共文化的“盤子”越做越大
今年3月1日開始實施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規定:“國家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安亭鎮文體活動中心方泰分中心就是上海首家採用“公共項目+社會運作”模式的文體場所。政府提供場館、設施等硬體,運營管理和服務內容提供則交給了專業化的公司。
安亭鎮黨委宣傳委員錢亞萍告訴記者,通過招投標,政府選擇運營公司,並通過購買服務的形式向運營公司支付費用。而運營公司則必須承諾,提供一定數量符合標準的服務內容。為了督促運營公司提高服務品質,當地政府還引入了第三方進行監督機制。
“這種‘公共+社會’的模式,改變了公共文化服務‘政府包攬卻不專業、不貼近群眾實際需求’的缺陷,通過引入社會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士參與運營管理,達到了共治、共享的社會效果。”錢亞萍説。
與安亭鎮文體活動中心方泰分中心的模式不同,安亭新鎮鄰裡中心則完全由企業開發並運營。由萬科集團打造的安亭新鎮鄰裡中心,包括600多平方米的時尚閱讀空間“方亭圖書館”、1000平方米的文化集市“萬科集”、200座的萬花筒劇場和創意展廳、親子繪本館等空間。除了該中心日常舉辦的市民風箏節、創意集市等活動,當地政府文化部門還經常為其配送講座、展覽、演出、圖書等文化資源,並聯合舉辦文化活動。在錢亞萍看來,企業對公共文化的大力投入,與政府“保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務理念互為補充,大大提升了社區的文化活力,提升了居民的文化認同感,為政企合作、共建文化開創了新模式。
在上海嘉定,除了企業,很多個人也加入到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大軍中。85歲的熱心市民李大來向政府捐贈了200多座歐洲古鐘,政府文化部門提供場館,建了一個小型鐘錶博物館,為青少年進行科普和愛國主義教育。李大來和其他四五位志願者則義務承擔起博物館的管理和講解任務。
建設雲平臺,市民參加文化活動更加便捷
“我們通過調研發現,信息不對等是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之路的絆腳石:一面是市民特別是年輕人參與文化活動的強烈需求,另一面是大量優質公共文化服務不為市民所知。”嘉定區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副局長朱虹道出了當下公共文化服務存在的普遍問題。
上海嘉定的應對之策是運用數字技術建設文化嘉定雲平臺——把文化資源放到網上,供市民按需索取,既方便又豐富。比如,大部分的線下文化活動都會提前放到網上,市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並通過網絡預約,活動當天到現場在終端機上自助取票。嘉定全區區、鎮(街)兩級近150個團隊活動室也向市民敞開網上預訂,哪個時間段有空閒場館,都一目了然,市民不用再為找活動場館而發愁。自從有了雲平臺,嘉定全區公共文化場館利用率增長了三倍。
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維普期刊、庫克音樂等14種國內主流權威信息資源數據庫也被搬上文化嘉定雲平臺,市民可在家中輕鬆查閱各種文化藝術資源。嘉定孔廟、法華塔、嘉定博物館、韓天衡美術館等諸多歷史文化景點以及嘉定竹刻、名家篆印等文物也通過虛擬3D技術被搬上了雲平臺,市民可以在線“零距離”觀賞古鎮、把玩文物字畫。
文化嘉定雲平臺運行三年來,共發佈文化活動預訂信息近3000場,提供演出、講座、展覽等活動視頻回顧以及精品紀錄片500余部,擁有註冊會員6萬餘名,平均日訪問量達34萬次。
在朱虹看來,文化嘉定雲平臺打通了區級之間、區鎮兩級各個文化單位的公共文化服務,不僅方便市民獲取文化服務,也打破了以往各自為戰的壁壘,使得全區公共文化服務形成了“資源整合優化、服務一口對外”的姿態,大幅提升了服務效能。同時,文化嘉定雲平臺將各單位提供的文化服務統一曬到網上,數量、品質、服務優劣一目了然,它使服務效果的評判標準統一成一個,即百姓的選擇,這也倒逼各單位在標準化管理的引領下,不斷提升服務品質和效率。
送達每一個角落,滿足群眾精細化需求
在嘉定疁城新天地中心廣場西側,有一個裝修古樸而又精巧的閱讀空間,一張張看似陳舊的桌子上擺放著各種圖書,書旁放著一盆盆綠植,淡淡的書香中溢出的是閒暇的情調。這個名為“嘉友站”的公益性圖書室位於繁華商業區,為匆忙購物的人們提供了一個安放閒暇的空間。
隨著公共文化建設向縱深推進,上海嘉定開始把更多精力放在“毛細血管”的延伸上——讓公共文化設施進社區、進商圈甚至直接進入老百姓家裏。“嘉友站”就是已經建成的一個“毛細血管”。僅圖書方面,嘉定目前已經建成100家“百姓書社”,遍佈全區農村、社區、軍營,為遠離區、鎮、村三級公共圖書館(室)的群眾提供了便捷的讀書服務。
這些小而美的圖書室與其説是一個借書、還書、讀書的地方,不如説是一個市民身邊的公共文化空間。上海首個以政企合作模式運行的24小時圖書館延伸服務項目“我嘉書房”建在小區中,它融合了24小時自助圖書室、社區文化空間、市民科創實踐基地、志願者自治基地、公益休閒區域等多元功能,除了24小時開放外,還能接受社會各界前來書房舉辦公益性閱讀分享活動。
朱虹介紹説,面對市民越來越個性化、多元化的公共文化需求,嘉定區政府提出了“精而美”的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思路,在公共文化服務普惠原則的基礎上,更加強調精準服務,像“我嘉書房”之類的閱讀空間,就是把服務對象對準了白天忙碌、夜晚才有時間的白領,推出了24小時自助服務。(本報記者 韓業庭)